古诗的一些问题,拜托啦,谢谢各位啦!!!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耸:___...
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耸:_______ 2.他和他的儿子_____、_______被后人合称为“______”。
3.这首诗是曹操在公元207年北征袁zhao集团残余势力获胜后,在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人看到了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并大胆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写一个你知道的曹操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江。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
1.你说说诗中“可怜”的意思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之情。
望驿台 唐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1.“居”字在古代的含义,用____法查字典,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画。
2.靖:( )___________。尽:( )__________。【先注音,在解释】
3.与__________(谁)合称为“元白”。
4.“柳”在中国的古诗中经常出现,它代表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歌寄托了诗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
1.欲:( )______ 作:( )_______ 复恐:( )______ 临:( )________ 重:( )______【先注音,解释】
2。在中国古代,关于“秋”的诗句有许多,你能再写出一两句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最后一局写到:送信的人来了,他却急忙拆开信封再看一遍信的内容。他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
1.耸:_______ 2.他和他的儿子_____、_______被后人合称为“______”。
3.这首诗是曹操在公元207年北征袁zhao集团残余势力获胜后,在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人看到了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并大胆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写一个你知道的曹操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江。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
1.你说说诗中“可怜”的意思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之情。
望驿台 唐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1.“居”字在古代的含义,用____法查字典,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画。
2.靖:( )___________。尽:( )__________。【先注音,在解释】
3.与__________(谁)合称为“元白”。
4.“柳”在中国的古诗中经常出现,它代表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歌寄托了诗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
1.欲:( )______ 作:( )_______ 复恐:( )______ 临:( )________ 重:( )______【先注音,解释】
2。在中国古代,关于“秋”的诗句有许多,你能再写出一两句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最后一局写到:送信的人来了,他却急忙拆开信封再看一遍信的内容。他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观沧海
1.耸:竦通“耸”,高.
2.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为“三曹”。
3.这首诗是曹操在公元207年北征袁zhao集团残余势力获胜后,在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人看到了眼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景色,并大胆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写一个你知道的曹操故事:
曹操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一举颠覆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思维。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无条件的贯彻到底,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成为千古佳话。
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招贤纳士。在他的高级谋士戏志才去世后,他对当时任侍中、尚书令的荀彧说:“志才死后,没有可以与我共同商谈国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为他推荐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与曹操两人初次见面,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国家兴亡,畅谈治国用兵之道,十分投机默契。曹操就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能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此人!”
暮江吟
1.诗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望驿台
1.“居”字在古代的含义,用部首法查字典,先查尸部,再查五画。
2.靖:(jing第四声)长安靖安。 尽:(jin 第四声)消失殆尽,结束。
3.与元稹合称为“元白”。
4.“柳”在中国的古诗中经常出现,它代表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首诗歌寄托了诗人一种“居人思客客思家”的感情。本来,思念决不仅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犹为深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纽带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秋思
1.欲:(yu第四声)想要 作:(zuo第二声)写作 复恐:(fu第四声 kong第三声)又害怕 临:(lin第二声 )即将 重:(chong第二声 )种
2。在中国古代,关于“秋”的诗句有许多,你能再写出一两句么?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
3。诗歌中最后一局写到:送信的人来了,他却急忙拆开信封再看一遍信的内容。他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1.耸:竦通“耸”,高.
2.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为“三曹”。
3.这首诗是曹操在公元207年北征袁zhao集团残余势力获胜后,在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人看到了眼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景色,并大胆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写一个你知道的曹操故事:
曹操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一举颠覆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思维。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无条件的贯彻到底,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成为千古佳话。
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招贤纳士。在他的高级谋士戏志才去世后,他对当时任侍中、尚书令的荀彧说:“志才死后,没有可以与我共同商谈国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为他推荐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与曹操两人初次见面,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国家兴亡,畅谈治国用兵之道,十分投机默契。曹操就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能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此人!”
暮江吟
1.诗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望驿台
1.“居”字在古代的含义,用部首法查字典,先查尸部,再查五画。
2.靖:(jing第四声)长安靖安。 尽:(jin 第四声)消失殆尽,结束。
3.与元稹合称为“元白”。
4.“柳”在中国的古诗中经常出现,它代表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首诗歌寄托了诗人一种“居人思客客思家”的感情。本来,思念决不仅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犹为深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纽带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秋思
1.欲:(yu第四声)想要 作:(zuo第二声)写作 复恐:(fu第四声 kong第三声)又害怕 临:(lin第二声 )即将 重:(chong第二声 )种
2。在中国古代,关于“秋”的诗句有许多,你能再写出一两句么?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
3。诗歌中最后一局写到:送信的人来了,他却急忙拆开信封再看一遍信的内容。他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展开全部
1.耸:竦通“耸”,高.
2.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为“三曹”。
2.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为“三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没看懂 2 曹丕 曹植 建安风骨
3没具体要求就填写景物 自己组词
4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1 可惜(时间飞快) 惋惜年华易逝
2自己来
3元稹
4 离别之情 离别的不舍 感情的深厚
1自己做
2那个绝句里面有 自己找 忘了
3哎。。我在帮小学生做吗。。。郁闷了
3没具体要求就填写景物 自己组词
4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1 可惜(时间飞快) 惋惜年华易逝
2自己来
3元稹
4 离别之情 离别的不舍 感情的深厚
1自己做
2那个绝句里面有 自己找 忘了
3哎。。我在帮小学生做吗。。。郁闷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耸立、伫立。2。曹丕、曹植“三曹”(建安文学)4。一盒酥(初中)
1。可爱、怜惜之意。2。
1。可爱、怜惜之意。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链接]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解放军报 2000年12月22日 第7版)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链接]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解放军报 2000年12月22日 第7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