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教学管理呆板机械,束缚观念更新,不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一方面体现在:当前教学管理系统存在呆板机械,导致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方法陈旧,存在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传统教学管理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和服从,集中体现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措施、教学评估标准等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成了教学主体,置身教学一线的教师反而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种怪状难以调动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封闭的教学管理系统,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管理者管理方法简单化,与一线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互动交流。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者已经习惯于“家长式管理”模式,常常“管”而不“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管理机制灵活性不够
体现在教学管理者重视教学过程,轻视管理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往往关注教师是否按时在“教”,学生是否到课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忽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检查与评估,忽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审视与评价。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教师仅仅满足于上课,满足于教材、参考书上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专业的前沿知识,所学知识陈旧过时或不实用,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情绪和得过且过的状态普遍存在。
(三) 教学管理队伍实力不足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结构有以下几种:一是合并升格前的中等专科学校原有的“老”教师;二是近年来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新”教师;三是从一线教师队伍中抽调的转岗教师。总体上看,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欠缺,基层教学管理经验匮乏,管理角色定位适应性不强等问题。
(四)应用信息化管理无跨界意识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上, 许多教学管理人员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忽视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服务功能。没有“互联网 ”时代的跨界思维意识,更谈不上将这种思维应用于教学管理。如何应用“互联网 ”时代的跨界思维意识跨越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突破学科、专业界限,以多视角、多层面,精准思维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打破部门之间、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用大视野、超视距眼光进行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层面及参与者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