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荷西的故事
展开全部
在三毛的生命里,除了父母,有两个人在她心里的分量最重,一个是带她走出忧郁的恩师顾福生,一个是宠爱她的丈夫荷西。
在世俗的眼里,三毛与荷西是不般配的。首先是国籍问题,比如文化、观念、习俗等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年龄问题,三毛比荷西大了8岁;再次是经历方面,相对于三毛,荷西就像是一张白纸,他的经历相当简单,高中毕业,4年大学,2年兵役,和三毛结婚,而三毛不仅是流浪高手,也结交过许多男友,台湾的、日本的、德国的、还有一个在订婚当晚突发心脏病离世,三毛因此吞安眠药自杀,未遂。
正因为未婚夫的猝死,三毛才离开伤心地,重返西班牙,才想起荷西的六年之约。三毛只当荷西是小孩子,从未把六年之约当真,一如既往按自己的性情生活,而荷西则苦守约定,矢志不渝。不管三毛愿不愿意,命运还是把她推到了荷西面前,一切都像命中注定一样。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她的全部,包括她的缺点,这句话用在荷西身上最合适不过,他是一个豁达的人,是一个为了爱人可以付出全部的人。他不在乎三毛复杂的过去,“我要的是现在的你,不是过去的你”,他无条件支持三毛的一切决定,甚至比三毛早先一步到了撒哈拉沙漠,并找到工作租好房子,一切安排妥当等候三毛的到来。
撒哈拉气候干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三毛没有职业,自然也就没有收入,当然远在台湾的父母也会不时接济一些,只是一向独立自主的荷西是不会三毛父母寄过来的钱的,他用自己的工资维持两个人的生活,用自己的宽容呵护三毛的一切,近乎宠爱。
三毛如愿来到撒哈拉,沙漠苍凉的美和原生的居民都处处震撼、吸引着她,荷西工作之余便和她一起旅游,一起冒险,一起驱车去岩石上捡龙虾,或者下海射鱼回来贩卖,更是新婚之日寻得一幅完整的骆驼头骨送给她。三毛在撒哈拉的每一天都是新奇而快乐的。
在撒哈拉因为属地问题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荷西设法先让三毛搭机撤离。三毛对苦心经营的家以及辛辛苦苦收集来的收藏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但没想到的是,几天后,荷西把家中的一切,竟连车带物悉数带到加纳利岛,外加一叠钞票——他将一些带不走的大件都变卖掉了。在战争硝烟已经四起,西班牙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荷西是怎么做到的?据说他将东西装车后前往海边搭船,路上遇到撤退的西班牙军队车辆出现故障,荷西凭借娴熟的机械技术帮他们修好了车,而条件就是允许他带着一车的家当一起撤离。至于那些大件是怎么变卖掉的,三毛没说,谁也不知道,反正三毛是又惊喜、又心疼。
来到大加纳利岛,迫于生计,荷西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往返撒哈拉的单位上班,但三毛实在忍受不了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坚持让荷西辞去了沙漠的工作。
三毛无业,荷西失业,两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情急之下 ,三毛甚至写信给将经国,要求给荷西一份潜水的工作,蒋经国回信说台湾暂时没有适合荷西的工作。这时候的三毛不顾病体,再度拿起笔,开始写稿出书,卖文换钱。实际上,《撒哈拉的故事》此时已经风靡台湾,只是三毛因为居无定所、消息闭塞还不知道。这些,不免让荷西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作为国家为数不多的高级潜水员之一,荷西还是很快找到了做海底工程的工作。潜水员的工资很高,荷西当时有900美金左右的月薪,这在上世纪70年代相当可观了,但是危险系数也大,而且岛上潜水员的工作大多是临时的,工程结束了就需要找下一家,不然又是失业状态,可以想像当时荷西的生活压力也不小。
在他急于工作,为尼日利亚一个私人老板工作时,遭遇到了蒙骗欺诈、克扣剥削等不公正待遇,所有的重要证件都被老板扣押。心中虽然不满,但他本性是忠厚老实善良的,胸无城府,没有心机,只知道埋头苦干。三毛后来过去也和无良老板斗智斗勇,艰难讨薪,并鼓励荷西勇敢反抗、辞职走人。无奈荷西坚持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尽心尽职做好本分工作,三毛也拿他没办法。后来这位老板遭遇个人危机,公司面临倒闭,最终还是荷西不计前嫌挺身而出,帮他解决问题。三毛在文章《五月花》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段故事。
荷西曾与三毛遍游加纳利群岛,拉芭玛岛给三毛的印象最深,初游时便觉景致迷人,优美宜居,但途中休息时遇到一个巫婆,二话没说上前扯下一把荷西的胡须和三毛的头发,念念有词地走了,这让三毛心生不详之感。
再次随荷西到拉芭玛岛工作,三毛便感觉这个岛不对劲,她从小就有非常灵验的第六感,这一次,深蓝色的火山也让她觉得诡异的很,不祥感非常强烈。但荷西不以为然,认为她是想多了。
不管荷西同不同意,也不管三毛愿不愿意,大海就把荷西的最后一刻留在了海底。那一天是1979年9月30日,荷西才28岁,短短的一生,似乎只为三毛而活。
荷西视三毛为生命的全部,三毛又何尝不是呢?《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尽是对荷西的追忆之思和失去荷西后的日夜煎熬。
三毛一向特立独行,绝非优柔寡断之人,但是,在决定与荷西结婚之前,还是有一丝犹豫的,主要还是怕自己的过去伤害到荷西,对他不公平。可幸的是荷西没有再给她犹豫的机会,抢先一步去了撒哈拉,三毛也终于在一个清晨给舍友留了张纸条“结婚去也”,便飞去了前世乡愁之地的撒哈拉沙漠。从此,她流浪的脚步虽然没有停止,但心已经有了归属。
撒哈拉不仅环境恶劣,物质更是匮乏,东西贵的令人灰心,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如果没有荷西的支持与依靠,我想三毛也就过来旅游一趟、看看就走,不会在此定居。只因有荷西在,荒漠的苍凉也是一种诗意与浪漫,最重要的是有安全感。
三毛的生活独立性很强,但是在情感上对荷西的依赖性非常强,荷西对三毛亦然,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不像夫妻,像是朋友,更像恋人,相互牵挂,朝思暮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的就是他们,一点都不夸张。
在沙漠里,三毛白手成家,充分发挥自己“拾荒”的特长,运用自己的美学功底,与荷西一起,用棺材外箱做家具,旧汽车外胎做坐垫,把棺材板做成沙发,坟地里的石刻当作艺术品,将家徒四壁的房子打理成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以致房东跑过来要涨租金。
荷西上班的地方离家有一百公里左右,基本是每周回家一次,三毛不免寂寞无聊,但终究是个女汉子,适应能力强,人缘又极好,不久便和左邻右舍打成一片。生活充实,荷西上班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三毛也就生活无忧了。不久,他们还买了一部车,这就是“白马”,闲时,他们就开上“白马”外出旅游探险,《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开始。如果不是战争爆发,真不知还有多少撒哈拉的故事等着我们呢,也不知道三毛与荷西是否会在此终老一生!
从撒哈拉沙漠到大加纳利岛,从白手成家到逃避战难,他们可以说是患难夫妻了,即使在工作无落,没有经济来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他们仍旧没有互相埋怨、互相伤害。三毛在身体状况不佳,生活无助的情况下也深知为妻之道,努力收敛自己的脾气,尽量顾及荷西的心里感受,何况她本为荷西而自豪——如他文凭的潜水人员,西班牙只有28人。如果说荷西跟随三毛到了风沙四起、干巴巴光秃秃的撒哈拉,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迁就了三毛,那么到了四面环海的加纳利岛,这不正是荷西如鱼得水的地方吗?
随着荷西工作的落实,三毛也重新提起了笔,用她一生的挚爱,延续撒哈拉的故事,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续写她与荷西普通宁静、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琐事,我们也有幸继撒哈拉之后,再次透过她的眼领略异国风情。
三毛写作,荷西潜水,兴趣就是职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步入正轨,买了房,换了车。如果就这样下去,该是多么的岁月静好。然而,一切都在1979年9月30日这一日戛然而止——荷西终究归于大海……
人人都知道朱自清的《背景》感动了几代人,可有多少人知道三毛也有一篇《背景》,不知你读后会不会泪流满面?
荷西在拉芭岛工作时,三毛几乎每天都会去工地看他,恰恰在三毛陪父母外出旅游时,荷西发生了意外。三毛在父母的陪同下匆匆赶回来。重情重义的三毛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也有果断决然的一面。除了悲痛过度被强行打镇静剂休息以外,荷西的后事基本都是她一个人亲力亲为。
她的母亲抖着手用小平底锅一锅一锅炒饭,给她的婆婆及其他人开饭,她的西班牙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登机而去。而那以后,厨房也就没有了动静。
三毛的父母因为语言不通,除了陪伴,实在帮不上什么忙,他们绕了许多路买了鲜花去看荷西,却把花插在别人的地方了。母亲在台北活了半生也弄不清街区,现在居然一个在异乡异地拿着超市的空口袋,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去菜场的路,回公寓只认识大路,不识小路。三毛竟才发现自己被悲伤弄得死去活来,却完全忽略了父母还在身边,忘了他们也痛。
那段时间的三毛,每天清晨墓园一开,便直奔荷西的坟地而去,痴痴地一直坐到黄昏墓园关闭。
她又回了台湾,一个人出去的,又是一个人回来。她又成了父母日夜操心的孩子,母亲不得不时时刻刻看着她,琼瑶花了整整七个小时劝服她,她才终于“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
荷西的离去对三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以最快的速度低价出售了大加纳利岛的房子,几乎是散尽家产,回到台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浪。
恐怕三毛与荷西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段跨国婚姻会是一段传奇,他们的爱情故事会是如此凄美,直到今天还有人为之感叹。大概他们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故事更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她让中国文化在西班牙扎根,我们也透过荷西了解了西班牙。他俩的足迹遍及之处,如今已经衍生出许多三毛文化:三毛故居、三毛之路、三毛公园、三毛角、三毛餐厅、三毛丸子……虽然都是三毛的名字,但荷西一直都在她的身边。
三毛是许多人的青春,也是一代人的回忆,她的许多故事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动着,尤其是与荷西的故事。但是我们不是三毛,也不是荷西,他俩的故事可以不朽,我们普通人却不能,我们只有透过她为我们打开的窗,去看她眼里的世界,去感受窗外的风景,还有那颗孤独的心。
在世俗的眼里,三毛与荷西是不般配的。首先是国籍问题,比如文化、观念、习俗等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年龄问题,三毛比荷西大了8岁;再次是经历方面,相对于三毛,荷西就像是一张白纸,他的经历相当简单,高中毕业,4年大学,2年兵役,和三毛结婚,而三毛不仅是流浪高手,也结交过许多男友,台湾的、日本的、德国的、还有一个在订婚当晚突发心脏病离世,三毛因此吞安眠药自杀,未遂。
正因为未婚夫的猝死,三毛才离开伤心地,重返西班牙,才想起荷西的六年之约。三毛只当荷西是小孩子,从未把六年之约当真,一如既往按自己的性情生活,而荷西则苦守约定,矢志不渝。不管三毛愿不愿意,命运还是把她推到了荷西面前,一切都像命中注定一样。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她的全部,包括她的缺点,这句话用在荷西身上最合适不过,他是一个豁达的人,是一个为了爱人可以付出全部的人。他不在乎三毛复杂的过去,“我要的是现在的你,不是过去的你”,他无条件支持三毛的一切决定,甚至比三毛早先一步到了撒哈拉沙漠,并找到工作租好房子,一切安排妥当等候三毛的到来。
撒哈拉气候干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三毛没有职业,自然也就没有收入,当然远在台湾的父母也会不时接济一些,只是一向独立自主的荷西是不会三毛父母寄过来的钱的,他用自己的工资维持两个人的生活,用自己的宽容呵护三毛的一切,近乎宠爱。
三毛如愿来到撒哈拉,沙漠苍凉的美和原生的居民都处处震撼、吸引着她,荷西工作之余便和她一起旅游,一起冒险,一起驱车去岩石上捡龙虾,或者下海射鱼回来贩卖,更是新婚之日寻得一幅完整的骆驼头骨送给她。三毛在撒哈拉的每一天都是新奇而快乐的。
在撒哈拉因为属地问题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荷西设法先让三毛搭机撤离。三毛对苦心经营的家以及辛辛苦苦收集来的收藏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但没想到的是,几天后,荷西把家中的一切,竟连车带物悉数带到加纳利岛,外加一叠钞票——他将一些带不走的大件都变卖掉了。在战争硝烟已经四起,西班牙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荷西是怎么做到的?据说他将东西装车后前往海边搭船,路上遇到撤退的西班牙军队车辆出现故障,荷西凭借娴熟的机械技术帮他们修好了车,而条件就是允许他带着一车的家当一起撤离。至于那些大件是怎么变卖掉的,三毛没说,谁也不知道,反正三毛是又惊喜、又心疼。
来到大加纳利岛,迫于生计,荷西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往返撒哈拉的单位上班,但三毛实在忍受不了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坚持让荷西辞去了沙漠的工作。
三毛无业,荷西失业,两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情急之下 ,三毛甚至写信给将经国,要求给荷西一份潜水的工作,蒋经国回信说台湾暂时没有适合荷西的工作。这时候的三毛不顾病体,再度拿起笔,开始写稿出书,卖文换钱。实际上,《撒哈拉的故事》此时已经风靡台湾,只是三毛因为居无定所、消息闭塞还不知道。这些,不免让荷西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作为国家为数不多的高级潜水员之一,荷西还是很快找到了做海底工程的工作。潜水员的工资很高,荷西当时有900美金左右的月薪,这在上世纪70年代相当可观了,但是危险系数也大,而且岛上潜水员的工作大多是临时的,工程结束了就需要找下一家,不然又是失业状态,可以想像当时荷西的生活压力也不小。
在他急于工作,为尼日利亚一个私人老板工作时,遭遇到了蒙骗欺诈、克扣剥削等不公正待遇,所有的重要证件都被老板扣押。心中虽然不满,但他本性是忠厚老实善良的,胸无城府,没有心机,只知道埋头苦干。三毛后来过去也和无良老板斗智斗勇,艰难讨薪,并鼓励荷西勇敢反抗、辞职走人。无奈荷西坚持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尽心尽职做好本分工作,三毛也拿他没办法。后来这位老板遭遇个人危机,公司面临倒闭,最终还是荷西不计前嫌挺身而出,帮他解决问题。三毛在文章《五月花》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段故事。
荷西曾与三毛遍游加纳利群岛,拉芭玛岛给三毛的印象最深,初游时便觉景致迷人,优美宜居,但途中休息时遇到一个巫婆,二话没说上前扯下一把荷西的胡须和三毛的头发,念念有词地走了,这让三毛心生不详之感。
再次随荷西到拉芭玛岛工作,三毛便感觉这个岛不对劲,她从小就有非常灵验的第六感,这一次,深蓝色的火山也让她觉得诡异的很,不祥感非常强烈。但荷西不以为然,认为她是想多了。
不管荷西同不同意,也不管三毛愿不愿意,大海就把荷西的最后一刻留在了海底。那一天是1979年9月30日,荷西才28岁,短短的一生,似乎只为三毛而活。
荷西视三毛为生命的全部,三毛又何尝不是呢?《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尽是对荷西的追忆之思和失去荷西后的日夜煎熬。
三毛一向特立独行,绝非优柔寡断之人,但是,在决定与荷西结婚之前,还是有一丝犹豫的,主要还是怕自己的过去伤害到荷西,对他不公平。可幸的是荷西没有再给她犹豫的机会,抢先一步去了撒哈拉,三毛也终于在一个清晨给舍友留了张纸条“结婚去也”,便飞去了前世乡愁之地的撒哈拉沙漠。从此,她流浪的脚步虽然没有停止,但心已经有了归属。
撒哈拉不仅环境恶劣,物质更是匮乏,东西贵的令人灰心,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如果没有荷西的支持与依靠,我想三毛也就过来旅游一趟、看看就走,不会在此定居。只因有荷西在,荒漠的苍凉也是一种诗意与浪漫,最重要的是有安全感。
三毛的生活独立性很强,但是在情感上对荷西的依赖性非常强,荷西对三毛亦然,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不像夫妻,像是朋友,更像恋人,相互牵挂,朝思暮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的就是他们,一点都不夸张。
在沙漠里,三毛白手成家,充分发挥自己“拾荒”的特长,运用自己的美学功底,与荷西一起,用棺材外箱做家具,旧汽车外胎做坐垫,把棺材板做成沙发,坟地里的石刻当作艺术品,将家徒四壁的房子打理成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以致房东跑过来要涨租金。
荷西上班的地方离家有一百公里左右,基本是每周回家一次,三毛不免寂寞无聊,但终究是个女汉子,适应能力强,人缘又极好,不久便和左邻右舍打成一片。生活充实,荷西上班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三毛也就生活无忧了。不久,他们还买了一部车,这就是“白马”,闲时,他们就开上“白马”外出旅游探险,《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开始。如果不是战争爆发,真不知还有多少撒哈拉的故事等着我们呢,也不知道三毛与荷西是否会在此终老一生!
从撒哈拉沙漠到大加纳利岛,从白手成家到逃避战难,他们可以说是患难夫妻了,即使在工作无落,没有经济来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他们仍旧没有互相埋怨、互相伤害。三毛在身体状况不佳,生活无助的情况下也深知为妻之道,努力收敛自己的脾气,尽量顾及荷西的心里感受,何况她本为荷西而自豪——如他文凭的潜水人员,西班牙只有28人。如果说荷西跟随三毛到了风沙四起、干巴巴光秃秃的撒哈拉,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迁就了三毛,那么到了四面环海的加纳利岛,这不正是荷西如鱼得水的地方吗?
随着荷西工作的落实,三毛也重新提起了笔,用她一生的挚爱,延续撒哈拉的故事,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续写她与荷西普通宁静、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琐事,我们也有幸继撒哈拉之后,再次透过她的眼领略异国风情。
三毛写作,荷西潜水,兴趣就是职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步入正轨,买了房,换了车。如果就这样下去,该是多么的岁月静好。然而,一切都在1979年9月30日这一日戛然而止——荷西终究归于大海……
人人都知道朱自清的《背景》感动了几代人,可有多少人知道三毛也有一篇《背景》,不知你读后会不会泪流满面?
荷西在拉芭岛工作时,三毛几乎每天都会去工地看他,恰恰在三毛陪父母外出旅游时,荷西发生了意外。三毛在父母的陪同下匆匆赶回来。重情重义的三毛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也有果断决然的一面。除了悲痛过度被强行打镇静剂休息以外,荷西的后事基本都是她一个人亲力亲为。
她的母亲抖着手用小平底锅一锅一锅炒饭,给她的婆婆及其他人开饭,她的西班牙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登机而去。而那以后,厨房也就没有了动静。
三毛的父母因为语言不通,除了陪伴,实在帮不上什么忙,他们绕了许多路买了鲜花去看荷西,却把花插在别人的地方了。母亲在台北活了半生也弄不清街区,现在居然一个在异乡异地拿着超市的空口袋,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去菜场的路,回公寓只认识大路,不识小路。三毛竟才发现自己被悲伤弄得死去活来,却完全忽略了父母还在身边,忘了他们也痛。
那段时间的三毛,每天清晨墓园一开,便直奔荷西的坟地而去,痴痴地一直坐到黄昏墓园关闭。
她又回了台湾,一个人出去的,又是一个人回来。她又成了父母日夜操心的孩子,母亲不得不时时刻刻看着她,琼瑶花了整整七个小时劝服她,她才终于“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
荷西的离去对三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以最快的速度低价出售了大加纳利岛的房子,几乎是散尽家产,回到台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浪。
恐怕三毛与荷西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段跨国婚姻会是一段传奇,他们的爱情故事会是如此凄美,直到今天还有人为之感叹。大概他们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故事更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她让中国文化在西班牙扎根,我们也透过荷西了解了西班牙。他俩的足迹遍及之处,如今已经衍生出许多三毛文化:三毛故居、三毛之路、三毛公园、三毛角、三毛餐厅、三毛丸子……虽然都是三毛的名字,但荷西一直都在她的身边。
三毛是许多人的青春,也是一代人的回忆,她的许多故事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动着,尤其是与荷西的故事。但是我们不是三毛,也不是荷西,他俩的故事可以不朽,我们普通人却不能,我们只有透过她为我们打开的窗,去看她眼里的世界,去感受窗外的风景,还有那颗孤独的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