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挑剔?

 我来答
感情大使17
2022-07-17 · TA获得超过639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5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75万
展开全部
挑剔指责伴侣的背后,是在索爱

一位精神分析前辈对于这类人有一个经典的解释:

这些嘴巴不停叨叨的人,跟婴儿嘟着嘴巴要奶喝其实没区别。他们的所有挑剔、指责和叨逼叨,不过是在索爱。

说白了,就是自己缺了什么,就要从伴侣身上找补。

比如,有些人缺乏安全感,需要掌控感 ,所以他们会通过挑剔和打击伴侣,希望对方表现的更稳定、更完美,借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他们通常对对方宣称,“我这么说,都是为你好”, 实质上不过是自己内在太匮乏 。

比如,有些人价值感很低 。他们会刻意挑剔和打击伴侣,甚至给对方贴上莫须有的“罪状”:明明你很优秀,却说你太没用;明明你很勤快,却说你懒散。通过这种关系上的控制,获得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通过削弱对方的力量感,回避被抛弃的恐惧。

再比如,有些人看起来各方面都不错,就是特别爱攻击伴侣的弱点 ,借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以弥补自己内在深刻的自卑。

他们其实在用挑剔和指责向伴侣传递这样的信息:你这么差,我还愿意和你在一起,你应该对我感恩戴德呀。

对伴侣的不满,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糟糕”的投射

还有一些人,明明自己无法忍受自己“不好”和“糟糕”的一面,却在伴侣面前显得非常挑剔,把对方当做替罪羊,让对方活在“我不好”、“我很糟糕”的感觉里。

其实质是把自己的“糟糕”投射到伴侣身上,以减轻无法面对自己“不好”的痛苦与负罪感。

惯于挑剔和指责他人的人,其实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指责挑剔时,说话声音也会尽可能地提高。通过这样虚张声势的表达,获得一种自己很强大的虚假感,以掩盖自己的脆弱。

他们会经常对另一半说:“你到底怎么搞的?”“这都是你的错。”

事实上,他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可能是: 我很孤单和失败,我需要关注和爱。

可惜,这些内心感受都是被隔绝的。他们逃避着这些真实感受,转而去攻击自己最在乎、最该去爱和珍惜的人。

这些挑剔和指责的态度还会“遗传”给孩子

一个孩子若拥有爱挑剔的父母,长大后,在TA的亲密关系里,也会倾向用指责的方式跟另一半沟通。

去爱他人,去欣赏和珍惜他人,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我们打从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习得了。

母亲的祥和、愉悦、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胎儿的成熟,并奠定胎儿的人格底色。

出生后,母亲的关爱与呵护,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动力,和内在能量的源泉。

身为父母,用爱去滋养孩子爱的能力。给孩子应得的安全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多用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去面对他们。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能够在亲密关系中欣赏和赞美自己的另一半,并拥有掌握幸福生活的能力。

他们对伴侣的欣赏与赞美,其实传递了这么一个声音:

我是好的,独立的,你也是好的,自由的。我爱你,但不会因为怕你离开我,而折损你、诋毁你。

写在最后:

如果你尚未婚娶,那么不要和总是打击和挑剔自己的人在一起。那样糟糕的关系,只会消耗你。

如果你恰好有一个热衷于打击你的另一半,那么请照顾好你自己,并主动且明确地跟对方说:亲爱的,别这样挑剔我,我需要你的肯定。

如果你的爱人懂得欣赏你,那么,请好好珍惜TA吧!

最后也请记得, 永远保持自我觉察和成长 ,不要成为那个打击和挑剔别人的人,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中,还是亲子关系里。

常盛春心灵问答

所有的成长都只有一件事:

接纳你自己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充满对情绪的智慧。 佛是圆融俱足所有相的人,如果你只能勤奋,不能懒惰,你就缺少了一种相,你的人生很难大成功。如果你只能名扬天下,不能够自己清净无为,你也缺少一种相,你不知道你自己是该放松还是不该放松,不知道自己是该坚持还是不该坚持,你过的是一个愚蠢的人生。在佛的讲法里,痴愚的众生活在颠倒梦想中。只要你用脑子分析你的愤怒,你对愤怒这件事就没有智慧。分析是在抗拒真正的答案。你如果回想过去几十年的人生,你会发现,其实所有分析的事都在困扰你。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社会学的内容就是要教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个已经离王阳明、《大学》的思想很远了。《大学》的思想是说你要在修齐治平之前,必须先格致诚正。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不可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你不再隐藏自己,你的心就会非常中正,然后你就能修身,你情绪很好,你就跟每个人的关系都比较好,你就会齐家,你的名声就会慢慢被其他人敬仰,名声出去了之后你就可以平天下。所有这一切就叫做“格物”,格是把它放在一个格子里;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格斗的格,意思是说你亲自去经验它。如果你想得到关于愤怒的智慧,去经验那个愤怒;如果你想得到恐惧的智慧,去穿越那个恐惧;如果你想知道人生的智慧,放下你的脑子,好好的用你的人生去经验你的喜怒哀乐,得到你自己的智慧。如果你无法格物,你永远不知道愤怒是怎么回事,你也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死亡,因为你没有好好去经验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为什么老子打的江山,儿子守不住?因为老子是经验来的,儿子是学出来的。 所以,不要去教你的小孩太多的好坏对错,你应该去陪伴他的人生,去肯定他的存在。你要真的能够肯定自己的存在,好的你也开心,不好的你也觉得有价值。不要去评断你的小孩,你要陪着他去经验自己的人生,允许他可以犯错。否则,他学到你的那套好坏对错,可当他面对跟你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的时候,只会遇到一堆困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