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师教对抗奇痒难耐小黑蚊!走路时、晚上最不会被咬
夏日病媒蚊多,到户外活动最怕被叮的又红又肿,其中最难防范的「小黑蚊」,不少女性避之唯恐不及,往往被叮咬后让人超级不适!但其实小黑蚊不是蚊子,分类上属于吸血性昆虫,想要避免被他咬得先了解它的习性。
严重患者遭叮咬症状持续 28天!反应激烈需要就医
万芳医院皮肤科医师林昱廷分析:「虽然小黑蚊名称中有个『蚊』字,但小黑蚊并不是蚊子,在分类上属于吸血性昆虫,成虫体长仅约 1.4 mm。」
小黑蚊就是闽南话俗称的「黑微仔」或「乌微仔」,正式名称是「台湾铗蠓」,已知的吸血蠓共有1,700 余种,台湾地区共记录24种,2个种确定会吸食人血,且几乎遍布台湾全岛。
医师指出大部份的人们被叮咬后,患处随即红肿,有些甚至会有一点皮下出血或起水泡,奇痒难忍,在门诊常会碰到反应比较激烈的患者需要就医治疗。林昱廷医师说:「这些红疹大多持续数日,严重时症状可以持续 28天以上,有些会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淀。」
四大重点防止小黑蚊叮咬
由于小黑蚊比芝麻还小,民众往往不易察觉,通常会发现都是已经有痒的感觉,但小黑蚊早已吸饱血,只有雌成虫才会吸食人血。但如何避免被小黑蚊林昱廷医师提出下列建议:
走路时不容易被咬根据研究,台湾铗蠓雌虫不具有「主动的寄主搜寻行为」,这一点和蚊子正好相反,蚊子在感应到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时才会发动攻击,而小黑蚊则不然,因此人们在行动中不易被小黑蚊咬,往往是停下休息时才会被叮咬。
夜晚比较不会被咬小黑蚊的日间吸血活动大约从早上8点开始,逐渐增多,到下午3点达到最高峰,然后渐渐减少,到了黄昏则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晚上完全不会被咬」。
2楼以上较不会有小黑蚊台湾铗蠓成虫可飞行距离地面接近2公尺,所以离地面较近的小腿最常受害,但脸部或脖子被咬的情形也不算少见;2楼以上一般很少见到小黑蚊。
户外自我防护做足在户外穿着长袖衣服、长裤,才比较可能达到百分百的防护,其他 *** 部位可涂抹忌避剂(或防蚊液)。虽然针对小黑蚊的防蚊剂研究不多,不过现有研究证据仍显示含DEET或PICARIDIN成份的防蚊液或驱虫液有效。
越被小黑蚊咬越不痒?「适应叮咬」让助于小黑蚊吸血
有研究探讨台湾人被小黑蚊叮过之后的反应,在372例的个案中,48%的人有立即过敏反应、11.1%有延迟过敏反应;依个人体质不同,维持1周到1个月不等的时间才恢复。
延迟过敏反应在很多蚊虫或药物过敏都可以发生,不过有观察发现,长期身处在小黑蚊环境的人会「适应叮咬」,皮肤的反应会变小,甚至对小黑蚊攻击逐渐没感觉,但这样反而有助于小黑蚊吸血进食。
文、王芊凌/图、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