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上母书》与《赋得永久的悔》的相同点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9-27 · TA获得超过988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9万
展开全部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壮志的情怀,视死如归的气概。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自己是为节义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娇妻,并在末段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本文表现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文中所表述的有关“忠”“孝”的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但其作品也不免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也逃脱不了那种男尊女卑的思想,并说:“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矣。”就因为怕遗腹子是一个女子,而被后人耻笑,这是作品中唯一的不足。

赋得永久的悔 是季羡林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于家乡于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

文章对于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便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