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如何转变
一、确立开放整合的课程观,从传统的课程传递者向课程整合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和各门学科的总和。[1]这就意味着课程编写是 *** 主管部门的事,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传递课程,无权更改课程,也不必思考课程问题。长期以来的这种课程观,导致教师课程权力的丧失,导致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验课程的权利被剥夺,教师成了课程的传递者、教科书的执行者。
二、确立互动交往的教学观,从传统的教师主角向现代的师生双主体交往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改变师生关系成为其题中之义,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往中,师生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
三、确立发展为本的学生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转变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中一个古老的、也是永恒的主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育不仅应当注意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注意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总的来讲,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亲历体验,在主动探究、亲历过程中感受、体验知识的生成,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课题。
教师要及早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要求教师行为转变和角色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性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上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师怎样转变新课改下的角色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思考、讨论、质疑、练习、评价,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不断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其次,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跟他们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他们交流、谈心、沟通,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成长,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同时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观念 转变 施教能力 提高 因材施教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把教师称作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这些比喻仿佛不能完全说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了,因为他们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激励者、合作者。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种教学模式中,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动学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长期以往,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仅学习成绩提不上去,而且人也变得呆板、顽固,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能动性,更缺乏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体现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要从幕前到幕后,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能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让学生在与知识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方法。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严肃地站在三尺讲台上,高高在上,而学生坐在台下,敬畏教师,有疑难问题也不敢问,更不要说跟教师谈心、交流、沟通了。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因为这种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交流、谈心、沟通,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成长,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安逸、平顺,思维活跃、超前,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坎坷,一旦遇到困难,无疑是跌进生活的深渊。这时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重树人生目标、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
二、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开阔视野,提高自我
教育界曾盛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有一桶水”。如果教师始终固守着自己传统的“一桶水”,面对知识丰富的高中生,够用吗?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学生,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课堂发展的需要了。除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手段之外,教师还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电脑、白板等辅助教学。尤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音乐,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讲到刘兰芝和焦仲卿以身殉情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化蝶》,学生听着悠扬的小提琴曲,欣赏着优美的画面,看着视频中翩翩起舞两只蝴蝶,形影相随、不离不弃,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伟大。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封建家长制的冷酷无情有了更深刻的领会,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
孔圣人曾提出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等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来鼓励和引导他们,让他们能从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出发,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知多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那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有多少呢? 1、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相关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 推荐阅读>>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今天,我们如何当教师? >>教育博客:好校长的十二条军规 >>刘尧博文:大学校长要职业化 更多博文>>教育博客 2、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 3、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面对新课改,历史教师角色何为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别人进行交往,探索世界,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总体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老师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一、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处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如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四,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要熟悉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已有哪些历史知识;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和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疑难点、关注点、兴奋点;熟悉他们学习高中历史的习惯和方法;熟悉他们对新课标课本的感受;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愿望和要求;熟悉他们对你授课的接受程度乃至他们对你本人的接受度等。熟悉了这些,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二、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新课标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二)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三)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5.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希望学校和 *** 能根据新课改的需求,有步骤分阶段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以促进教师尽快成长,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角色如何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尊重学生的创新风格,关注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氛围。
新课程中,教师如何适应角色转变
澄迈县红岗学校 王 贻 教师历来在学生心目中是很权威的指导者。可是新课改课程到来,我们这些干了十多年的教师也应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树立情感意识。能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师生分享理解,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本质转变。帮助学生选定合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良好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积极学习兴趣,教师角色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责任,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促进者。 教师由传统权威变成师生平等。教学过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共同学习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良好学习共同体,师生变成学友。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过程。 教师角色隐喻一句话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因为 学生所处于年龄阶段特点,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知识,要允许教师自身无力与无奈,但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迅速获取更多知识,应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资源,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能是一桶水的拥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来水。而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点,自己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挖掘泉水的人,让学生这泉眼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被描述成一种孤独角色,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以中心形式出现,地位和身份差异,使学生教师,教师和教师有隔膜、隔离,怕别人认为自己是不称职教师。教师之间少谈自己班级或教学过程,互不合作,彼此孤立,从而导致了教师间恶性竞争和孤立。传统封闭教育体制,使得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工作持消极态度。新课程综合化提出了教师要合作,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与家长、社会成员、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已经在欧美教育界普遍流传着,一时好像成为一个流行口号。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专业事务以及事务情境乃是最直接、适切方式。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消费者,更应是研究者。要实现教师以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来看,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步伐,从教师专业发展内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内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角色中挣脱了出来,成为科研型教师。
论文《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可入手的角度有哪些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