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寿的简介 陈寿三国志中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历史名人
陈寿人物生平简介
陈寿字承祚,是三国与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陈寿少年时勤奋好学,师傅是同郡的一名学者谯周,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黄皓专权时,很多人都阿谀奉承,谄媚奉迎黄皓,陈寿却不喜欢与这些人为伍,而因此被贬了官。此后,蜀汉灭亡,晋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便向 司马炎 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官至阳平令。
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灭吴国,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历经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他所著的《三国志》中体现出的谋略与才智,被现代人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上。
陈寿因《三国志》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而正因如此,秉笔直书的他遭受当世权贵的厌恶,晚年屡遭被贬,始终郁郁寡欢,不得志。
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去世之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阐述了前人的是非得失,也对今世之人的教化大有裨益,虽文辞不及 司马相如 ,但质朴实在,恳请惠帝采录其书。于是惠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据统计《魏书》共计三十卷,《吴书》略少,共计二十卷,而《蜀书》则有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这三书的内容几乎没有重复,记事也较为详实。总得来说,《三国志》就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同时期的范頵曾这样评价《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讲明了前人的是非分明,同时也使现代人受益匪浅,虽然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胜在质朴实在,希望惠帝愿采录该书。通过范頵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在当时是颇受好评的。《三国志》以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并且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在《魏书》中,陈寿专门为 曹操 叙写了本纪,但是在《蜀书》和《吴书》中则只有传。
《三国志》记事较为简洁,因作者陈寿是三国时期人,蜀国灭亡时他刚好三十一岁。所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当时应该属于现代史,但所能记载的事迹毕竟有限,那一时期的很多事他都亲身经历过,因此书中情况应该较为真实,但也可能是个人恩怨没有消除,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很难达成共识,这给史料的选取采用和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陈寿是如何评价 诸葛亮 的
陈寿在其《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所作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众多议论。很多人都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是很高,但其实从《三国志》种种细节看,他对诸葛亮的评价非但不低,反而很高。
首先,《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诸葛亮不仅仅教化百姓,教他们识礼,广开门路。同时对他认为有利于国家的人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段话也肯定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与高尚人格,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算得上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了。
其次,在《三国志》的传记规格上可以看出,全书只有八个人是单独成传的。而多数是为开国之君,陈寿却为诸葛亮单独立传,记叙其生平事迹,这足以证明他对诸葛亮的极大肯定。
最后,在《三国志》中也有“带兵打仗,用兵计策不是 孔明 强项”的说法,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无法成就功业,这只能说明他并不擅长这一方面。但这并不能说明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过低,只能说诸葛亮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知的人。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才学谋略,善于治国,正直廉洁已经足以获得陈寿的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