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块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风疹块的病因病机
- 5 风疹块的症状
- 6 风疹块的诊断
- 7 需要与风疹块相鉴别的疾病
- 7.1 水疥
- 7.2 猫眼疮
- 8 风疹块的治疗
- 8.1 辨证治疗
- 8.1.1 风热袭表
- 8.1.1.1 症状
- 8.1.1.2 治法
- 8.1.1.3 方药治疗
- 8.1.2 风寒束表
- 8.1.2.1 症状
- 8.1.2.2 治法
- 8.1.2.3 方药治疗
- 8.1.3 胃肠湿热
- 8.1.3.1 症状
- 8.1.3.2 治法
- 8.1.3.3 方药治疗
- 8.1.4 卫表不固
- 8.1.4.1 症状
- 8.1.4.2 治法
- 8.1.4.3 方药治疗
- 8.1.5 气血两虚
- 8.1.5.1 症状
- 8.1.5.2 治法
- 8.1.5.3 方药治疗
- 8.1.6 气滞血瘀
- 8.1.6.1 冲任不调
- 8.1.6.1.1 症状
- 8.1.6.1.2 治法
- 8.1.6.1.3 方药治疗
- 8.1.6.2 血瘀型
- 8.1.6.2.1 症状
- 8.1.6.2.2 治法
- 8.1.6.2.3 方药治疗
- 8.2 针灸治疗
- 8.2.1 体针
- 8.2.2 耳针
- 9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风疹块的方剂
- 2 治疗风疹块的穴位
- 3 治疗风疹块的中成药
- 4 风疹块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风疹块
1 拼音
fēng zhěn kuài
2 英文参考
whea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urticaria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wheal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tle ras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hidden rash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urtic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idden ras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rtic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风疹块为病名[1]。出《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即隐疹[1]。
瘾疹(hidden rashes;urticaria[2])为病名[3]。又称风㾦㿔、㾦㿔,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指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瘙痒时隐时现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3][2]。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
风疹块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4]。
4 风疹块的病因病机
风疹块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风疹块多因汗出受风,或卧露乘凉,风邪入于皮肤腠理所致[5]。
5 风疹块的症状
风疹块初起皮肤发痒,继起大小不等的风团,形如豆瓣,成片成块[5]。赤色属风热,白色属风寒[5]。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甚或数月数年不愈[5]。
6 风疹块的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诊断要点:
1、皮疹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自觉瘙痒。
2、风团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
3、皮疹发生的部位不定。
4、粘膜也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粘膜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于喉头粘膜者,可有气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5、慢性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7 需要与风疹块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疥
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7.2 猫眼疮
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8 风疹块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人体,可致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骤起骤消。而风邪每多挟热邪或寒邪以袭人,内蕴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而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者,则因气虚卫外不固,或因血虚生风,或因冲任不调,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疗方法祛风,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辨证治疗。
8.1.1 风热袭表瘾疹·风热袭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ulting exterior)是指风热袭表,以风团鲜红,灼热瘙痒,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1.1 症状风团色红,遇热则发作或加重,触之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或见咽干、心烦。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数。
8.1.1.2 治法疏风清热。
8.1.1.3 方药治疗风热者内服秦艽牛蒡汤[5]。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加减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蝉蜕各9克,牛蒡子、黄芩、浮萍各12克,鱼腥草30克,芦根18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2 风寒束表瘾疹·风寒束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fettering exterior)是指风寒束表,以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2.1 症状风团色白(瓷白色),遇冷或风吹则发作或加重,得暖可缓解。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8.1.2.2 治法祛风散寒。
8.1.2.3 方药治疗风寒者内服荆防败毒散[5]。
主方:荆防败毒散(虞搏《医学正传》)加减处方:防风12克,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当归各9克,茯苓15克,川芎、麻黄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3 胃肠湿热瘾疹·胃肠湿热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是指胃肠湿热,蕴于肌肤,以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3.1 症状皮肤出现风团,伴有脘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8.1.3.2 治法表里双解,清热利湿。
8.1.3.3 方药治疗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升降散(杨璿《伤寒温疫条辨》)加减处方:绵茵陈15克,大黄12克(后下),山栀子、防风各12克,僵蚕、蝉蜕各9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泄泻者,去大黄,可加春砂仁6克(后下)。脘腹胀痛或恶心呕吐者,加枳壳12克、厚朴9克(后下)。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1.4 卫表不固瘾疹·卫表不固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of defensive exterior)是指卫表不固,以风团较小,少数呈大片状,平素多汗,易感冒,每于汗出或风、冷 *** 后发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4.1 症状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平素多汗,稍劳则汗出,风团发作时每觉凛凛恶寒,微微自汗。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
8.1.4.2 治法固卫和营祛风。
8.1.4.3 方药治疗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加减处方:黄芪25克,炒白术、防风各12克,桂枝、白芍、赤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8枚,煅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5 气血两虚瘾疹·气血两虚证(hidden rash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病程日久,气血两虚,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5.1 症状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纳呆,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或濡细。
8.1.5.2 治法养血祛风。
8.1.5.3 方药治疗气血虚者服当归饮子[5]。
1、主方:四物消风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生地黄18克,防风、赤芍、白藓皮、柴胡各12克,当归,荆芥、蝉蜕各9克,川芎6克,何首乌、白蒺藜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藓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6 气滞血瘀瘾疹·气滞血瘀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风团色泽暗红或紫红,病变多在腰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色紫红或有血块,舌质紫暗,苔少,脉细涩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4]。
8.1.6.1 冲任不调 8.1.6.1.1 症状见于女性患者。风团的发生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数日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着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发作;多伴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舌质黯红,苔薄,脉弦。
8.1.6.1.2 治法调摄冲任。
8.1.6.1.3 方药治疗主方:二仙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仙茅、仙灵脾(淫羊藿)、知母、黄柏、川芎各9克,当归15克,巴戟天、赤芍,菟丝子、香附各12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兼血瘀者(可见经来量少,色紫黑而有块,或舌有瘀斑),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或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9克)。
8.1.6.2 血瘀型 8.1.6.2.1 症状风团反复发作,缠绵日久,疹色黯红,或风团主要见于腰围、表带等受压部位,伴有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黯红或紫、或舌尖边有瘀斑,脉细涩。
8.1.6.2.2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祛风。
8.1.6.2.3 方药治疗主方:通经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地龙干、赤芍、柴胡、防风各12克,桃仁、红花、蝉蜕、皂角刺各9克,穿山甲12克(先煎),丹参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如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克。兼风寒者,加桂枝9克,麻黄6克。外治法风团泛发全身者,用中草药煎水外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中草药:豨莶草、白藓皮、地肤子、白蒺藜、苍耳子、苦参、紫苏叶、土荆芥、如意花、毛麝香、大叶桉叶、苦楝树叶、飞扬草、黑面神等,选5~6味各30克;也可用皮肤外洗一方。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风团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叁里、尺泽;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叁里、叁阴交、阴陵泉;发于全身还应选配风市、风池、大椎、百会、大肠俞、委中等。每次选取2~6个穴位,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8.2.2 耳针常取穴肺区、脾区、肝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风溪等,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