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历史的直观表现在于劳动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 我来答
XY又又
2022-10-08 · 超过15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2万
展开全部

劳动创造历史的直观表现在于劳动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句话是错误的。

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下著名的一段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把劳动看作是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具有外在目的性的劳累、艰辛乃至痛苦的活动。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实现了“劳动”范畴的革命性变革,从劳动塑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实现自由三个层面建构了科学劳动观。

劳动为科学说明人的本质提供了一把钥匙。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劳动观基础上,科学论述了劳动是人自我确证的本质,突出了劳动塑造人、发展人的作用。他认为,劳动对人的历史生成所具有的前提意义,不仅表现在人类起源方面,而且表现在人的现实生成方面,它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人也在劳动中不断丰富自我、成就自我。正是基于劳动对人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人类历史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唯物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凸显了劳动对促进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相区分的真正标志入手,确定考察历史规律的正确前提,确认了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劳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直接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社会生活面貌,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指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度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必定带来劳动的剥削和压迫。只有消除“生产剩余价值的”这一狭隘社会性劳动,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这就科学诠释了劳动由手段变为目的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在人类劳动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还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实现梦想必须脚踏实地。要使新时代美好生活愿景变为现实,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的艰苦劳动和积极的劳动创造。着眼于美好生活来审视当下劳动,有几点需要紧紧把握。

——劳动是奠定美好生活“获得感”的基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只有在辛勤和诚实的劳动中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获得感。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焕发劳动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幸福感”的动力。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并非以独立形式出现,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感知,它生发于劳动,凝结在当下的奋斗行动中,“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劳动本质地构成人类美好生活的幸福基础和源泉。新时代提升“幸福感”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激发每个人的劳动和奋斗热情,形成一个人人乐于劳动、乐于创造的良性社会。

——劳动提供美好生活“安全感”的保障。美好生活的“安全感”来源于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符合人性的劳动场所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社会善治和文明进步的前提和标尺。提升美好生活“安全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理念,捍卫劳动者尊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社会风气,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