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怎么学
1.制定计划
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每个人的角色不同,基础知识也不一样,想得到的技能也各有所需,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因人而异。Revit是BIM系列软件的核心,基础建模建议先学习Revit,在掌握Revit建模的基础上,BIM应用阶段可以继续学习Navisworks,它是一款模型综合碰撞检查软件,在工程项目中非常实用。渲染漫游方面可以学习Fuzor跟Lumion。
确定好学习的软件之后,就要系统的制定学习计划,时间进度安排,长中短期计划等。寻找入门级的学习资源,可以是购买教材,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各类学习资源,比如BIM自学网,腿腿教学网等。
总之,学习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细化,量化。比如今明两天要系统地学习扶手栏杆的绘制,周末要找往年真题中扶手栏杆的相关题目练习等。通过计划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进度,不断督促自己。
2.学习过程
以学习Revit为例,根据教程一步一步熟悉软件操作,上手比较快,即使没有任何基础,甚至是非土建类专业的人员学习也可以轻松学会。对于有一定CAD基础的学员在掌握起来会更容易。当然不是你学会了基础的建模操作之后就算是掌握了BIM的建模了。
因为你只要几天没操作,照样跟没有学一样,任何一个技能都需要不断的进行操作练习,不同的模型,不同的图纸,不同的问题。想要非常熟练的建立模型,运用参数化的概念建模还是需要花费一定的心思与苦工。
自学毕竟还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还是要结合自身条件多跟小伙伴交流,有机会可以参加一些线下面授或专家讲座。多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来学习,并且可以通过课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寻找与自身专业或工作的切入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来解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自学对学习人员的学习毅力与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笔记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记录,不断试错,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断改善修正,保持正确的学习节奏。
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从事建筑工程人员仍然将BIM当做某款专业的建模软件,虽然此种观念有偏颇之处,但也说明了BIM的一大客观基础是其数据来源仍然紧密地与设计阶段的专业软件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设计阶段从事建模软件的操作学习就成为一个不可绕开的模块,包括房建常见的Revit、自由设计偏好的Bentley、钢结构中的Tekla、低代码操作的Dynamo等专业软件。通过学习此类软件,能够理解参数化建模、结构性属性对于BIM数据的重要性,也能够通过学习中对于不同功能的理解,与后续数字化系统中相关三维模型部分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侧重于数据属性的BIM基础专业软件,实际业务中对于效果的追求仍然是一个特定场景中的刚需,例如简易化的数字化系统、大厅展示领导汇报中的效果需求等,这些就可外延至如同3D MAX、SketchUp等偏向效果的建模软件,借此机会也可了解类似游戏引擎等能够提供酷炫效果的其他技术,从而在以BIM基础软件为中心的基础学习中,增加外围的了解。
以上的软件学习,只是提供一个笼统的工具概念,BIM自身的效力关键于业务逻辑及数字化架构,因此对于特定场景的细分行业专业学习和软件工程中的架构搭建学习也不可缺少,其比例可根据未来具体的专业选定方向有所增减。前者的行业专业学习,例如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物联网IOT等,虽都需要BIM数据的支持,但其侧重点都有一定的不同,例如项目管理中还需要外言之诸如ISO 19650等规范标准的学习,从而理解WIP-SHARED-PUBLISHED-ARCHIVED等协调机理;后者可能需要了解数字化架构搭建过程中,不同的BIM模型需要底层支持的PAAS层功能组件的不同,例如超大体量的模型需要适配云计算的三维数据可视化引擎,从而能够对相关数据完整展示。
基于以上对于业务逻辑、科技支持、专业工具等方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便可以向GIS、倾斜摄影、点云扫描、Monte Carlos评估模型等方面进行扩展,此类技术提供的数据在实际的业务和平台系统中,越来越多的与BIM数据共同集成,并且交叉分析、交相映射,从而为实际的业务场景提供决策辅助、解决方案。一切的学习模块都可能是需要的,但学习过程的投放时间和学习深度,却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兴趣爱好、专业选定、职业定位来具体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