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
一、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建立初步的数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符号来表述现实世界。例如在进行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小数,并说一说这些小数。
例如:超市里各种物品的标价,如一瓶牛奶4.80元,一包糖15.23元,一件衬衫95.88元;体温计上的度数,如36.5°C,37.1°C 等等。
二、在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中培养数感
根据小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可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问题需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这样能让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一个可以自主自由探索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建立良好的认识思维和认知数感。
如在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你能找出现实物体中大约是1厘米、1分米、1米吗? 让学生借助尺子自主合作探索出课堂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1分米、1米的物体并写下来。
在家长群里,经常看到家长们的抱怨,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简单的计算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错漏百出,家长一遍又一遍讲解,最终闹得鸡飞狗跳。不仅家长辛苦,孩子还非常痛苦,最终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成绩越来越差。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努力,不认真学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数感能力出现了问题。其实,数感和语感一样都是可以练出来的。
3-6岁是孩子黄金学习敏感期,如果家长能好好地抓住这个阶段,利用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数感的训练,就可以为孩子进入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什么是数感?家长必须搞清楚
数感是指个体对于数字和数学概念的理解、感知和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数感包括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数感的发展可以通过数学教育和训练来提高,是数学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玩出好数感
而培养孩子的数感,做好幼小衔接,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要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真实感受到数学存在和数学美妙。
建议在家长们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进行孩子数感训练培养,例如:
让孩子根据吃饭的人数,数和拿餐具、分坚果、分水果、分饼子,可进行数量认识。
让孩子把自己的小袜子全部都摆了出来,一个个地数;将袜子进行分类、配对,一对一对折好后再放入衣柜,让孩子认识到数与量的关系。
散步时,数步子,前进正数,后退倒着数,还可以两个两个数,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让孩子理解数字顺序和大小。
可以玩“一眼识数”小游戏,让孩子猜猜积木块数量,看谁说的数量最接近实际数量,练习数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