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试讲

 我来答
四季教育17
2022-10-22 · TA获得超过568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40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71万
展开全部

1. 参加初中语文教师面试一般都喜欢让试讲哪些课文

1、围绕“情”字的记叙文,情,是永恒的主题,一个人有感情是非常重要的.如亲情,友情,师生情,代表作有:朱自清《背影》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2、讲述人生哲理的议论文,初中是学生定性的时期,语文就是最好的引导,教学生在品德上陶冶自己,在生活上锻炼自己,养成好的习惯是语文老师的职责.议论文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所以招聘老师一定要考虑老师的活跃性,如:梁启超《敬业与乐业》3、传授知识的说明文,初中语文也要传授知识,但是由于说明文与记叙文一样也是枯燥的,所以也要注意形式上的变通,而不单纯是“填鸭式教学法”.代表《故宫博物院》4、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如郦道元的《三峡》《论语十则》《孟子两章》Ps.大方向对了,试讲就不难了.建议先浏览教材,教参,熟悉重点.如果觉得答案好,就选为满意答案,。

2. 要求给同学试讲一篇文言文,应该讲点什么好呢~大家帮忙给个详细的

在网上搜索几篇文言文的导学案,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下面给你找到一篇。《伤仲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3、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二、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学法:分组讨论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自主复习 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C、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 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伤仲永: D、解释重点词汇: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先人E、翻译句子: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① 童年时期: 文中语句:②少年时期: 文中语句:③青年时期: 文中语句: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畅所欲言 (二)合作交流,多边互动1、合作探究: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三)创作提升,拓展延伸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四)检测反馈 展示收获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 )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环谒于邑人( )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粗的字。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5.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

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8.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