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奖励措施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奖励措施方法如下: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对某些学生的奖励,对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是惩罚。如公开演讲对一个外向、自信的学生可能是一种奖励,而对一个内向、自卑的学生则可能是一种惩罚。
因此,教师要根据日常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的了解,建立有针对性的奖惩系统。下面以几类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类,防御型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成绩较差,对通过合理的方式取得成功没有信心,但又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不行,因此尽一切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
他们会抄作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甚至故意不努力学习以便让别人觉得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不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其努力学习的行为进行奖励,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对其投机取巧、逃避学习的行为则要惩罚。
第二类,习得无助型学生。他们学习方面一贯表现很差,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生活中也不大合群。对这一类学生,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可以针对他的任何一点进步或任何与学习有关的行为进行奖励。
如表扬他打开课本,拿出笔准备做作业。要循序渐进,不宜要求过高。同时,也要审慎设定任务,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第三类,力求稳妥型学生。这类学生成绩比较好,但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同,把它们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害怕一切可能的失败和挑战,只做有把握的事情。鉴于这些特点,老师的奖励就不应该只针对考试成绩,而要针对他参加挑战现有能力的活动、刻苦学习的行为等。
同时,也要鼓励其参加课外活动,改变其对考试结果的看法。
第四类,知足型学生。这类学生能力很强,但缺乏努力,在他们眼里,成绩似乎无足轻重,只要不太差就行;对课内学习缺乏兴趣,却十分热衷于课外活动。这样的学生,用成绩来对他们进行奖惩显然达不到预期目的。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同时要帮助他们把课堂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做到了这一点,学习本身就成了一种奖励。
第五类,焦虑型学生。这样的学生也不少见。他们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但是害怕在公开场合如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奖励的就不是努力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在公开场合的表现了。当然,也要帮他们学会放松,提高自信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文库-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