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展开全部
1. 抓住孩子好奇心,进行合理引导
3岁前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可塑性也最强,容易主动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凡是大人干得事情,孩子都想来参和,其实就是一个参与感,这个感觉连成年人都是需要的,别说是独立性刚刚萌芽的小孩啦,孩子会为自己能参与到父母的家务中而感到自豪。所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加以鼓励,可以从孩子的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行为开始,同时也会去幼儿园进行准备。
2. 提供行动的机会,满足动手意愿
孩子在不同的时候,可能都想插手来帮助,但是可能很多事情,并不适合孩子做,或者做得并不好。这时候,父母应该转变观念,不求孩子能够真的帮忙做事,而是满足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可以在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参与整理自己玩具,扔一些小垃圾等等,提供一些机会,满足孩子的动手意愿,让孩子有强烈的参与感。
3. 允许尝试的错误,鼓励独立意识
由于孩子刚刚尝试,肯定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好,这时候父母自己心理预期要很低,允许孩子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同时,也可以给一些适当的简单的事情,预计孩子能够做得事情,让孩子去做,满足孩子的独立意识,并进行鼓励。这样的话,孩子知道哪些做得不好,哪些可以做,针对孩子不能做好的事情,进行教和训练,父母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只有这样,孩子在学习中进步,在鼓励中勇于尝试新的事情,在做已经会的事情中获得参与感和自豪感,进而慢慢地独立起来。
3岁前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可塑性也最强,容易主动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凡是大人干得事情,孩子都想来参和,其实就是一个参与感,这个感觉连成年人都是需要的,别说是独立性刚刚萌芽的小孩啦,孩子会为自己能参与到父母的家务中而感到自豪。所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加以鼓励,可以从孩子的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行为开始,同时也会去幼儿园进行准备。
2. 提供行动的机会,满足动手意愿
孩子在不同的时候,可能都想插手来帮助,但是可能很多事情,并不适合孩子做,或者做得并不好。这时候,父母应该转变观念,不求孩子能够真的帮忙做事,而是满足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可以在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参与整理自己玩具,扔一些小垃圾等等,提供一些机会,满足孩子的动手意愿,让孩子有强烈的参与感。
3. 允许尝试的错误,鼓励独立意识
由于孩子刚刚尝试,肯定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好,这时候父母自己心理预期要很低,允许孩子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同时,也可以给一些适当的简单的事情,预计孩子能够做得事情,让孩子去做,满足孩子的独立意识,并进行鼓励。这样的话,孩子知道哪些做得不好,哪些可以做,针对孩子不能做好的事情,进行教和训练,父母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只有这样,孩子在学习中进步,在鼓励中勇于尝试新的事情,在做已经会的事情中获得参与感和自豪感,进而慢慢地独立起来。
展开全部
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感世界
尊重幼儿情感,对于孩子的“大惊小怪”,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嘲笑、呵斥孩子,不能对孩子的感情不屑一顾,要给予真诚的关注,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不能把成人意见和情绪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情绪污染”,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压抑幼儿,让其情感围着成人变化,而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世界。
2.珍惜孩子自我独立意识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3.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的人格独立和依恋安全成正比,与父母的爱息息相关。当孩子内在与父母的联接越紧密,爱的浓度、纯度和质量越高,依恋关系越安全,孩子的人格独立性才会越强。父母美其名曰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过早和孩子分床睡,很小就把孩子放在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从小就寄宿,让孩子在外地上学,殊不知,这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的抛弃,心里就会缺乏安全感,面对外在环境会自卑,独立的人格也无法建立。
4.提出任务,让孩子独立去完成
家长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让他自己搭积木 、粘贴一幅画、修补自己的书、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独自购买小商品、取快递等。如在活动中出现困难,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让他感到“我能行”。孩子完成时,赞许他的成果。注意任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要让他经过努力能够成功。
5.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让孩子接触人,事物以及不同的环境。比如参加集体活动、爬山、旅行,在这些适应过程中出现矛盾冲突时,他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不同的判断。这时,家长不要立即去帮他们解决,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更不能打击孩子的独立愿望或者包办代替。当孩子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会转化成内在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显然,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
尊重幼儿情感,对于孩子的“大惊小怪”,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嘲笑、呵斥孩子,不能对孩子的感情不屑一顾,要给予真诚的关注,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不能把成人意见和情绪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情绪污染”,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压抑幼儿,让其情感围着成人变化,而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世界。
2.珍惜孩子自我独立意识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3.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的人格独立和依恋安全成正比,与父母的爱息息相关。当孩子内在与父母的联接越紧密,爱的浓度、纯度和质量越高,依恋关系越安全,孩子的人格独立性才会越强。父母美其名曰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过早和孩子分床睡,很小就把孩子放在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从小就寄宿,让孩子在外地上学,殊不知,这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的抛弃,心里就会缺乏安全感,面对外在环境会自卑,独立的人格也无法建立。
4.提出任务,让孩子独立去完成
家长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让他自己搭积木 、粘贴一幅画、修补自己的书、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独自购买小商品、取快递等。如在活动中出现困难,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让他感到“我能行”。孩子完成时,赞许他的成果。注意任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要让他经过努力能够成功。
5.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让孩子接触人,事物以及不同的环境。比如参加集体活动、爬山、旅行,在这些适应过程中出现矛盾冲突时,他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不同的判断。这时,家长不要立即去帮他们解决,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更不能打击孩子的独立愿望或者包办代替。当孩子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会转化成内在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显然,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觉得孩子还小,总是从正面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总是希望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然而,更多是事与愿违,我们越是说服孩子,‘‘帮助’’孩子,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就会越晚,只要给予孩子更多自己去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试错,在错误中才会成长得更好。
话说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要上幼儿园的小班,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来,爸爸一看马上就想说:‘‘哇,你赶快回去换掉衣服,怎么穿得乱七八糟的!’’原来她不但穿了长裤也穿了裙子,里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还长。这时妈妈示意爸爸先不要说话,妈妈让她先上学去了。
结果下课回来,小女孩就跟妈妈说:‘‘都是你,害我在学校被大家取笑’’。妈妈这时候趁机跟她说:‘‘我有没有教过你怎么穿衣服呢?’’小女孩点点头,妈妈又说:‘‘那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呢?’’经过这样的沟通,小女孩听进去了。这个妈妈愿意放手让女儿去犯一次错误,间接的告诉了孩子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当然,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不是说父母就此可以做“甩手掌柜”,对孩子就可以不闻不问了——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去尝试的方法,同样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以什么样的方式帮着孩子扶持一把,这同样是一项值得父母每天都去思考、探索的。而试错,在后果可控的时候,确实事半功倍。
话说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要上幼儿园的小班,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来,爸爸一看马上就想说:‘‘哇,你赶快回去换掉衣服,怎么穿得乱七八糟的!’’原来她不但穿了长裤也穿了裙子,里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还长。这时妈妈示意爸爸先不要说话,妈妈让她先上学去了。
结果下课回来,小女孩就跟妈妈说:‘‘都是你,害我在学校被大家取笑’’。妈妈这时候趁机跟她说:‘‘我有没有教过你怎么穿衣服呢?’’小女孩点点头,妈妈又说:‘‘那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呢?’’经过这样的沟通,小女孩听进去了。这个妈妈愿意放手让女儿去犯一次错误,间接的告诉了孩子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当然,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不是说父母就此可以做“甩手掌柜”,对孩子就可以不闻不问了——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去尝试的方法,同样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以什么样的方式帮着孩子扶持一把,这同样是一项值得父母每天都去思考、探索的。而试错,在后果可控的时候,确实事半功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