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展开全部
一、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
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
崔颢、苏轼、)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
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
崔颢、苏轼、)
展开全部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书愤》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反衬 烘托 用典 (说诸葛亮 和其他一哥们的塞上长城)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书愤》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反衬 烘托 用典 (说诸葛亮 和其他一哥们的塞上长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