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什么之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苏轼被称为什么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三苏之一
苏轼于宋仁宗景�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 *** 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问题二:苏轼有哪些称号 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撤(车字旁的)合称'三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问题三:苏轼有哪些称号??? 苏轼姓苏名轼。其父苏洵曾揭示其取名本旨云:“轮福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嘉佐集・名二子说》取名似乎暗含有“促其自励以成大器”之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苏轼的称谓约有数十种,今据冉先生《苏轼的称谓》择其主要者加以补充说明,并作一点考证,略述于后。
宋人陈师道《后山词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退之”即韩愈之字,子瞻即苏轼之字。《白虎通德论》指出“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名”。可见字和名大都互相关联。“瞻”者“远望”也,盖取义于《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虽叫“大苏”,但他不是苏洵长子,还有一兄名“景先”,在苏轼三岁那一年(1038)夭折,因此,苏轼又有一字“和仲”,跟名失掉关联。后人称他“长公”,纯属敬称。“长公”“次公”“少公”与“伯”“仲”“季”排行呼名相类。晁补之《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云:“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因此,明人编有《苏长公合作》《苏长公表启》《苏长公文燧》等书。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友人马正卿为他在郡中请得“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他为这块山下荒地取名“东坡”,又自号“东坡居士”。据考,宋人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云:“白乐天为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愿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东坡”之称,乃袭用白乐天的原名。
珐而,称谓“东坡”者众。如陆游〈〈渭南文集〉〉称:“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辞多不协律”;而元好问〈〈新鲜乐府引〉〉则称:“自东坡一出……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东坡”见于褒贬文辞之中。又如陈廷焯〈〈云韶集〉〉云:“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见于苏辛并称之中。同时,连苏轼自己撰文也常称“东坡”。如〈〈朝云墓志铭〉〉云:“东坡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四年,忠敬若一。”文中“东坡”代替了“余”之称谓。
后来他又“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葺堂五间。堂成于雪中,因绘雪于四壁,榜曰东坡雪堂。”(引自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十一)南宋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云:“我宋人才盛元佑,玉堂人是雪堂人。”“雪堂”可算是苏轼的别了。
清人郑文焯在《东坡乐府》中评苏轼《水调歌头》之词,谓其“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刘熙载《艺概》卷四里又说苏轼之词“具神仙出世之姿”。于是有人常誉称苏轼为“仙坡”。元好问《奚官牧马图息轩画》云:“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黄升《花庵词选》论陈与义词,曾云:“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有人将“坡仙”改作“苏仙”,同样是誉称。黄庭坚《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邀诗》云:“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
苏轼一生,历尽坎坷,晚年流放岭南,后虽遇大赦,但病卒于常州。直到南宋孝宗朝(1163),才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名誉,并赠太师,谥号文忠。(见《宋史。孝宗本纪》)后人遂称苏轼为“苏文忠公”。清人王鹏运《半老塘遗稿》云:“北宋人词……惟苏文忠公之清雅,琼乎轶尘超迹,令人无从趋步。”上述《二老堂......>>
问题四:苏轼和哪几位名人并称什么?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畅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轼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问题五:在苏轼的什么中 苏轼和哪2位被称为3苏 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1039~1112)被称为三苏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问题六:苏轼的什么并称苏轼四绝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纵观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不顺,然而,苏东坡豁达的胸怀一直被后世人所称赞,苏东坡能有此胸怀和他的养生之道息息相关。有一次,苏东坡的好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大笔一挥,写了养生四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接着,苏东坡解释说,“无事以当贵”,也就是说人不要把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看得太重,如果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富大贵更能使人延年益寿。
“早寝以当富”,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特别是早睡早起,以求获得更多财富更显富贵。
“安步以当车”,是说人不要太讲求安逸,应多步行,少骑马乘车,多运动就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主要说,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从而做到对美味佳肴不会贪吃无厌。
东坡的养生之道也启示我们,养生首要是陶冶心性、情操,其次要有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多运动,吃饭七分饱,不挑食,这样自然能延年益寿。
问题七:苏轼的雅称是什么? 苏轼(1037~11罚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问题八:一般称苏轼为宋朝诗人还是词人?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宋诗中有“苏黄”的并称;宋词中则有“苏辛”同列,他在这两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诗词中都有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对后世皆有深远影响。因此并不能简单的把他列为诗人或者词人。
问题九:苏轼被称为什么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三苏之一
苏轼于宋仁宗景�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 *** 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问题十:苏轼有哪些称号 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撤(车字旁的)合称'三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轼于宋仁宗景�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 *** 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问题二:苏轼有哪些称号 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撤(车字旁的)合称'三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问题三:苏轼有哪些称号??? 苏轼姓苏名轼。其父苏洵曾揭示其取名本旨云:“轮福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嘉佐集・名二子说》取名似乎暗含有“促其自励以成大器”之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苏轼的称谓约有数十种,今据冉先生《苏轼的称谓》择其主要者加以补充说明,并作一点考证,略述于后。
宋人陈师道《后山词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退之”即韩愈之字,子瞻即苏轼之字。《白虎通德论》指出“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名”。可见字和名大都互相关联。“瞻”者“远望”也,盖取义于《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虽叫“大苏”,但他不是苏洵长子,还有一兄名“景先”,在苏轼三岁那一年(1038)夭折,因此,苏轼又有一字“和仲”,跟名失掉关联。后人称他“长公”,纯属敬称。“长公”“次公”“少公”与“伯”“仲”“季”排行呼名相类。晁补之《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云:“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因此,明人编有《苏长公合作》《苏长公表启》《苏长公文燧》等书。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友人马正卿为他在郡中请得“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他为这块山下荒地取名“东坡”,又自号“东坡居士”。据考,宋人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云:“白乐天为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愿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东坡”之称,乃袭用白乐天的原名。
珐而,称谓“东坡”者众。如陆游〈〈渭南文集〉〉称:“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辞多不协律”;而元好问〈〈新鲜乐府引〉〉则称:“自东坡一出……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东坡”见于褒贬文辞之中。又如陈廷焯〈〈云韶集〉〉云:“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见于苏辛并称之中。同时,连苏轼自己撰文也常称“东坡”。如〈〈朝云墓志铭〉〉云:“东坡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四年,忠敬若一。”文中“东坡”代替了“余”之称谓。
后来他又“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葺堂五间。堂成于雪中,因绘雪于四壁,榜曰东坡雪堂。”(引自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十一)南宋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云:“我宋人才盛元佑,玉堂人是雪堂人。”“雪堂”可算是苏轼的别了。
清人郑文焯在《东坡乐府》中评苏轼《水调歌头》之词,谓其“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刘熙载《艺概》卷四里又说苏轼之词“具神仙出世之姿”。于是有人常誉称苏轼为“仙坡”。元好问《奚官牧马图息轩画》云:“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黄升《花庵词选》论陈与义词,曾云:“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有人将“坡仙”改作“苏仙”,同样是誉称。黄庭坚《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邀诗》云:“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
苏轼一生,历尽坎坷,晚年流放岭南,后虽遇大赦,但病卒于常州。直到南宋孝宗朝(1163),才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名誉,并赠太师,谥号文忠。(见《宋史。孝宗本纪》)后人遂称苏轼为“苏文忠公”。清人王鹏运《半老塘遗稿》云:“北宋人词……惟苏文忠公之清雅,琼乎轶尘超迹,令人无从趋步。”上述《二老堂......>>
问题四:苏轼和哪几位名人并称什么?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畅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轼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问题五:在苏轼的什么中 苏轼和哪2位被称为3苏 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1039~1112)被称为三苏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问题六:苏轼的什么并称苏轼四绝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纵观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不顺,然而,苏东坡豁达的胸怀一直被后世人所称赞,苏东坡能有此胸怀和他的养生之道息息相关。有一次,苏东坡的好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大笔一挥,写了养生四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接着,苏东坡解释说,“无事以当贵”,也就是说人不要把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看得太重,如果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富大贵更能使人延年益寿。
“早寝以当富”,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特别是早睡早起,以求获得更多财富更显富贵。
“安步以当车”,是说人不要太讲求安逸,应多步行,少骑马乘车,多运动就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主要说,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从而做到对美味佳肴不会贪吃无厌。
东坡的养生之道也启示我们,养生首要是陶冶心性、情操,其次要有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多运动,吃饭七分饱,不挑食,这样自然能延年益寿。
问题七:苏轼的雅称是什么? 苏轼(1037~11罚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问题八:一般称苏轼为宋朝诗人还是词人?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宋诗中有“苏黄”的并称;宋词中则有“苏辛”同列,他在这两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诗词中都有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对后世皆有深远影响。因此并不能简单的把他列为诗人或者词人。
问题九:苏轼被称为什么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三苏之一
苏轼于宋仁宗景�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 *** 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问题十:苏轼有哪些称号 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撤(车字旁的)合称'三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