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问词

 我来答
机器1718
2022-10-26 · TA获得超过68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05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65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

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

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

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

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例如: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

例如: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庄子•知北游》) 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

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

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四、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

例如: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为政》) 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 ③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汉书•食货志》) 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

2. 古汉语中的疑问词有哪些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

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

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

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

何”“若。

何”“奈。

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

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

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

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

3. 文言文 疑问代词有哪些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4. 【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越多越好最好是尊称】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例: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