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为什么受诗人喜爱
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是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这首诗借物咏怀喻志,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原诗:
《菊花》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释义: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扩展资料:
此诗于贞元十二年(公元807年)作于长安。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
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
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
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菊花 (元稹作唐诗)

2024-04-24 广告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又名黄花、延年、九华、更生、帝女花,系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呈卵圆形至坡针形,边缘具粗大锯齿或深裂。在我国,菊花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菊花花色品种繁多,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韵味,红的热烈,黄的艳丽,白的素雅,绿的活泼,紫的娴静。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记载,菊有270种,分为黄、白、红,紫色、异品等种类。如今菊花品种已发展到3000多个,堪称古今中外花坛奇观。
古人谓菊有君子之节,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写道:“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菊表其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品格。晋代诗人陶渊明,因爱菊而名闻天下,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的神韵写得淋漓尽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诗人元稹的《菊花》抒写了诗人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古人咏菊诗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玩白菊》、郑思肖的《寒菊》、白居易的《咏菊》、朱淑真的《菊花》等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有12首菊花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大观园初建海棠诗社,即举办了歌咏菊花的诗歌大赛,林黛玉的《咏菊》诗在这次竞赛活动中一举夺魁。她写道:“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可谓花美,人美,景美,情美,不仅情景交融,而且诗中有诗,以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谶语,抒发了个人情怀,也预示了各自的人生命运。
画菊是中国文人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画家,也都画菊。从五代黄筌的《寒菊蜀禽图》,明代唐寅的《菊花图》,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瓶菊图》,郑板桥的《墨菊图》,齐白石的《菊花蜻蜓图》等历代名画中,都能看到菊花的风貌。国画大师吴昌硕喜欢画菊,他的《菊花图》画,大石下盛开的各色菊花巧妙布色,配以浓淡相宜的墨线勾勒,绽开了满园的生机。花枝穿插自然,花叶浓密有致,色彩对比强烈,冷峻、疏朗,野逸之气饱满,有大朴大雅之趣。乃题诗曰:“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
菊花不仅五彩缤纷,艳丽多姿,可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药食兼优,有很好的保健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菊花为群芳中的上品:“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中医名方有“桑菊饮”“杞菊地黄丸”“甘菊汤”等,都配用菊花。
菊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是舌尖上的佳品,用菊花来酿酒、泡茶,烹制美食都是人们的最爱。菊花美食当中,菊花糕、菊花羹、菊花粥、菊花炒菜、菊花火锅等,每时每刻都滋润着人们的生活。在秋菊飘香的日子,赏菊的同时不妨食一口菊,菊花的芳香会让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