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 我来答
名成教育17
2022-07-14 · TA获得超过547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5万
展开全部

  央视纪录片家风的播出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一

  最近,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 《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 《孟子·离娄下》 )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 ,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宋明以来, “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 、“圣人可学可至” 、 “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方家药铺九龄堂”的职业操守,扶危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惠及邻里。方联海是方家药铺第十二代传人,身上担荷着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家业。纵览古今,无论是大宅门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还是川黔交界的禁售发水米的碑文,无不展示诚信经营的恒久魅力。

  忠孝传家久。 《家风》下集以“传承”作为题目,通过采访社会贤达、收集名人轶事、探求社会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片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京剧谭门第七代人物谭正岩的讲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为先”作为训诫后人的格言警句,培养儿孙的规矩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有“家德”的人。长辈抚养晚辈,晚辈回报长辈。人伦情怀萦绕其间,无法割舍。孝道,不仅要求奉养长辈,而且强调尊敬长辈。从个体的心灵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体的反省与自觉,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撑,而不能将孝行流于形式,即所谓“忠者,其孝之本与! ” (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古人将这里的“忠”解释为“敬” 。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应当是孝敬。片中,谭孝曾带领谭正岩等人去看望谭元寿,接受家族传统的熏陶—— “孝和义,于家表现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于国那就是报效祖国,国比天大” 。两千多年来,士人君子“移孝为忠” ,使得家庭家族这个“小家”与国家兴亡这个“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开明的统治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将家庭伦理延伸到国家治理技艺,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共识。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应当继承其中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化综合创新。

  廉洁奉公,警示后人。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维系家庭伦理。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中, “熟人社会”势必要求广大成员廉洁奉公,更好地维护家族和国家的利益。毋庸讳言,古人遵循“学而优则仕”的教诲,认为跻身仕途可以光耀门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贪污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张“临财毋苟得” ,反对唯利是图;主张“以义制利” ,反对见利忘义;“以财发身” ,反对为富不仁,贿赂营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润屋,德润身”的准则,当面对个体之利与个体之义发生冲突时,理应成全后者。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述而》 )清末名臣曾国藩为教育后代,将其在双峰荷叶堂所建的住宅命名为“八本堂” ,教导子女“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

  传承家风,挺立道德主体,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片中列举了吴越王钱镠的后人如何在《钱氏家训》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仅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名进士,近代以来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将近两百位院士。家训犹如祖宅珍宝,亘古弥珍。在传统社会中,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传承延续的美好风尚。它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寻中国历史和社会治理的'演进轨迹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风的孕育和传承,不仅可以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更能促成一个家庭、家族甚至地区的持续繁荣。家风不同于宗教诫命和国家法律。它不必借助强力手段,就能达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们更应正视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家风”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 “上所化曰风,下所习为俗” 。 “风俗”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引领时尚,开启风气。曾国藩有言: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这也正是《家风》这部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的根源所在。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如果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传承,如果只有家训、包括非常正式的规则文字,还不足以保证家风得以完美的传承。能让家风传承下去的是一辈传一辈的身体力行。在讲到京剧世家的家风故事时,年近90岁的谭元寿每天练嗓子,这是对孙子谭正岩最好的身教。家长的一次身教胜于百次说教,反之家长的一次谎言亦会粉碎对孩子百次的诚信教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今天进行诚信教育最好的例子。从家庭到社会,从做父亲到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这个故事里悟出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家风》的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叙事策略等固然重要,但故事内涵显得更重要,该片从创意到讲述,重温家风历史,呼唤当下家风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家风,是孟母三迁体现出的求知向上之志,是孔鲤过庭展现出的尊师重道之心,是岳母刺字表现出的精忠报国之情。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巍巍中华,良好家风一脉相承,烛照着每个人的心灵世界。

  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是治家方面的典范,他们创造的治家经验和良好家风,不但为传统的治家文化赋予新的生机,也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完善自我修养树立了榜样。周恩来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无私伴随了他的一生,对亲戚晚辈具体约定了十条家规。十条家规是周恩来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事与国事关系的崇高境界。陈毅同志经常以谈心的方式让子女了解革命前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从而沟通两代人的心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生万事,起于幼学。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识和涵养的启蒙时期,也是品德修习的奠基阶段。精神和品格的塑造,远比灌输知识、培养能力更为关键。好家风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绵延不绝的养分。

  为人父母者,必须身端影正、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方是治家之良方,养育子女之正道。只有教育子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懂得明辨是非,识别真伪,积善养德,务实勤恳,才是智慧之选。父母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家风,才是人才辈出、家族兴旺的正道。

  良好的家风,能使人积极向上,走上成功;不良的家风,会使人误入歧途,坠入深渊。人生之所以朝秦暮楚,往往是因为不能“知止”,既无定向,又无坚守,不懂得人生目标,不知道内心归宿。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问:幸福是什么?到底在哪里?也许,经历不同,感怀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可是,历经众多的风雨泥泞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会深切地体味到,幸福其实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好不好不是让人看的,是自己活出来的。心里装着福,活着才知福。心淡如菊,才会馨香满园;心宽如海,才会扬帆远航;心静如水,才会神清目明。只有让心变成幸福的根,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接人待物的礼貌规范,做人处事的德行操守,敬畏法纪的规则意识,这些基本素养的形成,要靠祖辈传承下来的家风、家长的言传身教等一件件小事做起。反观当下,家长的一些不良习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往往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反面教材。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资源紧张、竞争加剧的时代,“不输在起跑线上”左右着许多家长的理念,而人生起跑线前最重要的一项素质便是品德修养。

  正如哲人所言:“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不管一个人多么伟大或渺小,一生中总要接受许多人的教诲,首先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意即所谓的家风。记得孩提时,父母都在县城上班,爷爷奶奶生活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农村,我家与爷爷奶奶居住的农村老家中间还隔着黄河。记忆中,每到周日休息,父母就骑着自行车,载着我们兄妹四人,去乡下探望爷爷奶奶,来回中间还要乘坐羊皮筏子。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学会了骑自行车,黄河大桥也已修通,我们开始和父母各自骑一辆自行车,一同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成为公路旁一道独特的自行车队伍。由于路途较远,中间骑累了,我们还会下来休息片刻继续前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导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收获丰硕果实。父母的教诲深深印在我们子女心中,四个子女全部凭自己的刻苦钻研,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父母在治家、孝敬长辈方面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做子女的传授了家庭美德。他们奉行“互敬、互爱、互让、互谅”,风雨兼程,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去年六月,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没有了老伴的父亲在子女家由儿女轮流照顾。虽说是照顾,可八十岁的老父亲心里仍然牵挂着每个子女,闲不住的他,考虑到子女工作忙,还在尽力为子女分担,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没等我们回去,他就早早承担了买菜、焖米饭之类的活计。子女闲暇之余,父亲还问问大家工作上的事,临走不忘再叮嘱几句:他现在有吃有喝,各方面都挺好的,让我们都好好安心工作。由于小时候受父母的熏陶,做子女的我们也早已都为人父母,深深懂得父辈所传承的孝道,只要大家一有空,就会自然而然去看看父亲,陪父亲唠唠嗑、聊聊天,帮父亲剪指甲、洗衣服。

  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今天,作为一名国税干部,我用心感受着父辈所传承的家风。我十分感慨,因为父母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感激于父母伴我一起成长;我十分快乐,因为我生活在和睦融洽的家庭里,快乐于兄弟姊妹的团结勤奋、顽强进取。

  寒来暑往,花谢花开。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个小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大家庭的繁荣和昌盛,感受到了传承好家风的良好风气,所带来的弘扬正能量的社会效应,感受到了那种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感受到了那种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中卫国税人都抱着一股韧劲,一股拼劲,集中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首战告捷。

  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