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舞蹈编导的创意 舞蹈编导考试内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切艺术都需要有创意,没有创意的艺术是枯燥且没有生命力的。舞蹈作为一门美的艺术要得到人们的接受和欣赏就需要舞蹈编导不断地激发和拓展自己的创意。要想在舞蹈创作中激发更好更新的创意这就需要舞蹈编导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正如艺术大师盖叫天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的时候一大片,用的时候一条线。”我们的积累越丰富、厚实,那么创意的源泉也就越丰富。
首先,舞蹈编导要加强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修养。一切艺术是相通的。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有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些倾吐肺腑之言的诗句,是他们对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同样作为一个编导,书读多了,艺术语言和修养的积累也相应多了。这就为以后产生好的舞蹈创意准备好了丰富的资源。例如中国的现代舞编导王玫创编的现代舞剧《雷雨》就是一个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的典型例子。《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编导王玫根据《雷雨》这部剧作创造了中国现代舞史上新的经典。王玫说:“曹禺的不朽在于他戏中很多东西能在现代人心理上找到对应,每一个女人都是由四凤而繁漪、由繁漪而侍萍,就像许多男人的心理成长都要历经周冲到周萍,最后是周朴园的多个阶段。” 她在评价《雷雨》时还说 “我43岁,人到中年,看看未来再看看过去,真是百感交集。繁漪身上的许多故事就是由于中年造成的,所以我选择了《雷雨》,因为它特别适合我说‘自己’的话――这悲剧更集中于开始衰退的身体和依然充满渴望的心灵的对抗,有一种令人心碎的力量!”编导的这些话不正是由于编导对原著的深入探究才有的吗?正是由于她的这种文学素养才成功地将文学剧本中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侍萍、和四凤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文学语言转化为身体语言搬上了舞台,出现了后来舞台上新的诠释。我国著名编导张继刚编创的《一个扭秧歌的人》最初的创意,据他讲“也是由小说《艺人之死》而引发的,是编导从这本小说里捕捉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而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舞蹈语言的描绘,又是从我国大秧歌的音乐旋律中悟出的。具有北方风味的秧歌旋律,热情奔放,节奏跳跃多变,娓婉动听,由此,就孕育出了这个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踩着变形的秧歌舞步,扭动着腰、胯,配合着挤眉弄眼的表情,叙述着一个民间艺人的人生”。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好的创意。不仅是文学作品、音乐能给编导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书法绘画艺术也同样可以带来好的创意。例如由广东现代舞团的青年编导沈伟创作的《Folding》―《折叠》这部作品充满了深远、空灵的神秘意境。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观看演出后对他的访谈中得知《Folding》―《折叠》这部作品的创意来自一幅八大山人简洁、凝练的水墨画“鱼”。据编导自己介绍他从小就酷爱画画,特别是八大山人的作品。舞台天幕就是一幅八大山人水墨画“鱼”,白色的地布就像一张大的宣纸,在灰白灰蓝的灯光下,全身涂白的演员头上裹着白色的纱布,下半身裹着暗红或黑色的长裙在舞台上游动着、变化着。他们似人,似鱼,变换莫测的形态美仑美奂,让人感到八大山人的“鱼”图活了。这样的创意让观众沉醉其中,浮想联翩。
其次,舞蹈编导必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艺术原料的矿藏。这种自然而又粗糙的东西却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朴实、平淡的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舞蹈编导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仔细洞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繁杂的生活现象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理解,就会挖掘出新的东西,哪怕是同一生活、同一题材也会给观众独具匠心的感觉。例如2007年央视春晚,由东方歌舞团舞蹈编导周莉亚、东北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高鑫编排的《进城》是一个给全国观众带来震撼的舞蹈。这是一部农民题材的舞蹈,突破了以往舞蹈的审美观。它没有华丽的服饰,悠扬美妙的配乐,有的只是土里土气的服装和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其中略显迟缓的动作便表现农民进城工作的彷徨,快速的节奏表现农民工在城市的奔波。这些在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农民工是社会底层蠕动的生命。可是他们却有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和求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整个舞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我相信这样的舞蹈编导一定是全心全意地深入观察、体验、研究和分析了这一群体,将这一顽强的生命力化成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催人奋进,让观众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再如著名的军旅编导张继刚编创的《哈达献给解放军》他一改常规的思维定格,将洁白的哈达化作了解放军战士手中的劳动工具,希望小学的课桌、黑板和门窗等等,这一精彩之笔,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解放军战士在炎炎烈日下帮助藏族小姑娘建教室的场景,深刻表达了军民鱼水之情,同时也让观众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编导的过人之处在于对道具应用的改变,将沉闷与乏味变成了生动与激情。如果编导没有认真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那么就不可能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上给与恰当的处理。
再次,舞蹈编导要精通舞蹈艺术技巧,对于拓展舞蹈的创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有对舞蹈动作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例如文中介绍的作品《折叠》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编导将东西方的舞蹈动作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融合,他既把西方动作的外放、示形以及强调肢体表情的特点融入到了动作创作中,同时也将中国古典舞中经典的圆场步巧妙地运用在了整个舞蹈作品的流动中,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在欣赏鱼儿水中嬉戏。这个舞蹈缓慢的节奏有一种超现实的静谧,仿佛蕴藏的生命力会随时爆发,给人的感受极为丰富。假如编导没有学习和积累中国的古典舞和西方的现代舞这一过程,就不可能出现如此创意让西方舞蹈界也为之震撼的作品。舞蹈编导不但要在动作上学习和积累,同时要在编舞技法上不断积累才会拓展舞蹈的创意。编舞技法的丰富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偶然。美国的现代舞大师默斯・坎宁汉在舞编技法上不断地开拓思路,创建了机遇编舞法,他将音乐、舞蹈者的动作、演员出入场、舞蹈者的数量等等均靠投硬币来决定,所有的衔接完全成为了一种偶然。正是这种偶然给默斯・坎宁汉带来了许多新奇的创意和经久不衰的舞蹈作品。
总之,要拓展舞蹈的创意,编导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学习掌握舞蹈艺术技巧,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积极向上与时代并驾齐驱,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激励人感染人,才能永远散发青春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杨建
首先,舞蹈编导要加强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修养。一切艺术是相通的。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有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些倾吐肺腑之言的诗句,是他们对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同样作为一个编导,书读多了,艺术语言和修养的积累也相应多了。这就为以后产生好的舞蹈创意准备好了丰富的资源。例如中国的现代舞编导王玫创编的现代舞剧《雷雨》就是一个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的典型例子。《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编导王玫根据《雷雨》这部剧作创造了中国现代舞史上新的经典。王玫说:“曹禺的不朽在于他戏中很多东西能在现代人心理上找到对应,每一个女人都是由四凤而繁漪、由繁漪而侍萍,就像许多男人的心理成长都要历经周冲到周萍,最后是周朴园的多个阶段。” 她在评价《雷雨》时还说 “我43岁,人到中年,看看未来再看看过去,真是百感交集。繁漪身上的许多故事就是由于中年造成的,所以我选择了《雷雨》,因为它特别适合我说‘自己’的话――这悲剧更集中于开始衰退的身体和依然充满渴望的心灵的对抗,有一种令人心碎的力量!”编导的这些话不正是由于编导对原著的深入探究才有的吗?正是由于她的这种文学素养才成功地将文学剧本中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侍萍、和四凤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文学语言转化为身体语言搬上了舞台,出现了后来舞台上新的诠释。我国著名编导张继刚编创的《一个扭秧歌的人》最初的创意,据他讲“也是由小说《艺人之死》而引发的,是编导从这本小说里捕捉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而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舞蹈语言的描绘,又是从我国大秧歌的音乐旋律中悟出的。具有北方风味的秧歌旋律,热情奔放,节奏跳跃多变,娓婉动听,由此,就孕育出了这个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踩着变形的秧歌舞步,扭动着腰、胯,配合着挤眉弄眼的表情,叙述着一个民间艺人的人生”。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好的创意。不仅是文学作品、音乐能给编导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书法绘画艺术也同样可以带来好的创意。例如由广东现代舞团的青年编导沈伟创作的《Folding》―《折叠》这部作品充满了深远、空灵的神秘意境。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观看演出后对他的访谈中得知《Folding》―《折叠》这部作品的创意来自一幅八大山人简洁、凝练的水墨画“鱼”。据编导自己介绍他从小就酷爱画画,特别是八大山人的作品。舞台天幕就是一幅八大山人水墨画“鱼”,白色的地布就像一张大的宣纸,在灰白灰蓝的灯光下,全身涂白的演员头上裹着白色的纱布,下半身裹着暗红或黑色的长裙在舞台上游动着、变化着。他们似人,似鱼,变换莫测的形态美仑美奂,让人感到八大山人的“鱼”图活了。这样的创意让观众沉醉其中,浮想联翩。
其次,舞蹈编导必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艺术原料的矿藏。这种自然而又粗糙的东西却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朴实、平淡的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舞蹈编导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仔细洞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繁杂的生活现象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理解,就会挖掘出新的东西,哪怕是同一生活、同一题材也会给观众独具匠心的感觉。例如2007年央视春晚,由东方歌舞团舞蹈编导周莉亚、东北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高鑫编排的《进城》是一个给全国观众带来震撼的舞蹈。这是一部农民题材的舞蹈,突破了以往舞蹈的审美观。它没有华丽的服饰,悠扬美妙的配乐,有的只是土里土气的服装和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其中略显迟缓的动作便表现农民进城工作的彷徨,快速的节奏表现农民工在城市的奔波。这些在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农民工是社会底层蠕动的生命。可是他们却有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和求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整个舞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我相信这样的舞蹈编导一定是全心全意地深入观察、体验、研究和分析了这一群体,将这一顽强的生命力化成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催人奋进,让观众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再如著名的军旅编导张继刚编创的《哈达献给解放军》他一改常规的思维定格,将洁白的哈达化作了解放军战士手中的劳动工具,希望小学的课桌、黑板和门窗等等,这一精彩之笔,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解放军战士在炎炎烈日下帮助藏族小姑娘建教室的场景,深刻表达了军民鱼水之情,同时也让观众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编导的过人之处在于对道具应用的改变,将沉闷与乏味变成了生动与激情。如果编导没有认真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那么就不可能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上给与恰当的处理。
再次,舞蹈编导要精通舞蹈艺术技巧,对于拓展舞蹈的创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有对舞蹈动作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例如文中介绍的作品《折叠》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编导将东西方的舞蹈动作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融合,他既把西方动作的外放、示形以及强调肢体表情的特点融入到了动作创作中,同时也将中国古典舞中经典的圆场步巧妙地运用在了整个舞蹈作品的流动中,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在欣赏鱼儿水中嬉戏。这个舞蹈缓慢的节奏有一种超现实的静谧,仿佛蕴藏的生命力会随时爆发,给人的感受极为丰富。假如编导没有学习和积累中国的古典舞和西方的现代舞这一过程,就不可能出现如此创意让西方舞蹈界也为之震撼的作品。舞蹈编导不但要在动作上学习和积累,同时要在编舞技法上不断积累才会拓展舞蹈的创意。编舞技法的丰富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偶然。美国的现代舞大师默斯・坎宁汉在舞编技法上不断地开拓思路,创建了机遇编舞法,他将音乐、舞蹈者的动作、演员出入场、舞蹈者的数量等等均靠投硬币来决定,所有的衔接完全成为了一种偶然。正是这种偶然给默斯・坎宁汉带来了许多新奇的创意和经久不衰的舞蹈作品。
总之,要拓展舞蹈的创意,编导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学习掌握舞蹈艺术技巧,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积极向上与时代并驾齐驱,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激励人感染人,才能永远散发青春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杨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