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公多谈吏事原文及翻译
欧阳公多谈吏事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遏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逾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 口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狗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
且夷陵荒远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日:自尔遇事不敢忽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舌'日:"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
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翻译:张芸叟和石司理在游览京城时,向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请教。他们认为欧阳公更多地谈及吏事,而其他两位更多地谈及道德和文史。
他们向欧阳公表达了对此的疑虑。欧阳公回答说:学生们都有时才和不同的人生经历,面对不同的事情应该自己去认识和处理。文学只能润口润身,而政事可以及物。
他曾经因犯错被贬官到夷陵,无聊之时阅读大量官场案卷,发现其中枉直乖错、不可胜数,充满虚伪和利益冲突。因此,他发誓日后面对政事,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应该忽略或妥协。苏明允和他的父亲当时也在场,并听到了这些话。
此外,欧阳公曾经给孙子发写一封信,谈论了《资治通鉴》。他说:这本书编写了19年,中间遭受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打击,但只有王胜能认真地看完了全书。
其他求阅的士子却读几页就瞌睡了。这表明读者的素质很重要,书本身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态度。这些故事很少被士大夫们提及,《浮休集》也没有这些篇章,直到现在才被收录在豫章本的集后。
欧阳公在政治讨论中,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理性,不屈从于权威的压力,也不被情绪所左右。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君人有责”,即君主要肩负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带领百姓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欧阳公的历史地位
欧阳公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文学才华被誉为“欧体”,并主张“文以载道”,即文学应该用于承载和传达思想道德,有助于培养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欧阳公还是一位注重养生和饮食的人,带动了后世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