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10块浮雕的排序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游击战(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
由画家勾画草稿,征询意见。最初设计的画面上曾出现洪秀全、林则徐等知名人物,还包括一些当时仍然健在的领袖人物,将来在碑前摆放花圈就非常不恰当,于是转而着力表现群体。
现在看来这一决策非常重要,如果用了某个人做了雕塑的主角,在“文化大革命”时也许就会遭遇麻烦。
扩展资料:
八个题材的雕塑是由八位精选出来的雕塑家来完成的,他们都是老一代的有声望的雕塑家。
其中包括王临乙先生,早在1943年我尚在大学读书时,就在重庆参观过他的创作“大禹治水”;刘开渠先生负责最长的一段,即“解放中国”,其他还有曾竹韶、滑田友、傅天仇等。
曾竹韶老兼为雕塑、音乐大家,德高望重,2012年3月12日刚刚辞世,长寿104岁。当时在天安门广场专门盖了一座临时工棚,作为雕塑家工作室,早期的创作见解已成过去,大家共同进入理性的思维,互相观摩讨论,在风格上取得协调。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游击战(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
浮雕的创作立意和原则是:既能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又需要把中国一百年来的革命历程表现出来,既要有革命内容,又需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这段重要讲话为把握主题、选择题材、创作标准等作出了明确阐释。
在纪念碑浮雕设计和创作中,艺术家们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根据浮雕设计主题和题材特点,贯穿中国革命历史发展潮流与主脉,借助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表现出一种精神与情感,将思想内涵化为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使作品立意高远,寓意深刻,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建立背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会聚了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
从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亲自奠基,毛主席的题字,原写在信纸上,经过放大20倍,再把放大的字往石碑上刻。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
推荐于2017-12-16
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