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韩信,张良的缺点
1,萧何:缺乏魄力
有治国之才,很早跟随刘邦起兵,对刘邦忠心耿耿,类似于刘邦的大管家,表面上缺乏一点魄力,其实并不是他本身没有魄力,而是他明白,在刘邦手下干活魄力没啥用,不能够“喧宾夺主”,否则会很危险。
2,张良:缺乏谋断
军事天才,虽不是带兵大将,胸中韬略可抵十万大军,类似于刘邦的军事顾问,属于“智囊团”一类的人物。深知刘邦为人,“鸟尽弓藏”的言论就出自他口。
他也并非没有决断,而是他知道做决断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做决断的只有老大——刘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刘邦手下为数不多可以得到善终的开国肱股。
3,韩信:性格张扬
韩信的争议很大,一说他死得冤,死的可惜,而说他死的应该。韩信是正统的领兵大将,属于卫青霍去病一类的人,但此人信念不是很坚定,容易受到蛊惑。
所以说张扬并不是韩信的最大缺陷,也可以说不是他的真正死因。
扩展资料
刘邦对三人的评价
“谋策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参考资料
后来人们评价他们的句子,原来的意思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萧何
萧何胸无大志而没有“野心”,拘谨小心而不愿“出头”,贪位惜名,明哲保身,处世中庸,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一团和气而难做统帅,私德高尚而难以聚众,尤其是他的自知之明。
使得他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醒甚至是及其可怕的低调认识:我绝非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我只能站在旗手或者统帅的麾下,做一个备问的幕僚,督事的管家,理事的能手。只要“老板”承认我“能干”,伙计公认我“精明”,视野得以发展,才华得到认可就足够了,至于奖金的多少一概是无所谓的。
2.韩信
好吃懒做 ,脸皮厚 ,年轻时胆子小 ,野心太大 。太重视权、 钱、 地位, 不给任何人留面子。最后竟然要起兵造反。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3.张良
为人狠毒,思想固执,做事不果断,为妇人之仁。
作为儒家弟子,他的思想却与普通儒家弟子有出入,反而与墨家慷慨济世的教义相投。他认为“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并坚持儒墨两家不应相互排斥。
扩展资料: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参考资料:百度 张良 萧何 韩信
这时候后人给的评价,原意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1、萧何
有治国之才,很早跟随刘邦起兵,对刘邦忠心耿耿,类似于刘邦的大管家,表面上缺乏一点魄力,其实并不是他本身没有魄力,而是他明白,在刘邦手下干活魄力没啥用,不能够“喧宾夺主”,否则会很危险。
2、张良
军事天才,虽不是带兵大将,胸中韬略可抵十万大军,类似于刘邦的军事顾问,属于“智囊团”一类的人物。深知刘邦为人,“鸟尽弓藏”的言论就出自他口。他也并非没有决断,而是他知道做决断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做决断的只有老大——刘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刘邦手下为数不多可以得到善终的开国肱股。
3、韩信
韩信的争议很大,一说他死得冤、死的可惜,而说他死的应该。韩信是正统的领兵大将,属于卫青霍去病一类的人,但此人信念不是很坚定,容易受到蛊惑。所以说张扬并不是韩信的最大缺陷,也可以说不是他的真正死因。
拓展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是纪传体史学,作者是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该文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强大和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起始共5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信
这是后人总结,多少有点马后炮的意思,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
1,萧何
有治国之才,很早跟随刘邦起兵,对刘邦忠心耿耿,类似于刘邦的大管家,表面上缺乏一点魄力,其实并不是他本身没有魄力,而是他明白,在刘邦手下干活魄力没啥用,不能够“喧宾夺主”,否则会很危险。
2,张良
军事天才,虽不是带兵大将,胸中韬略可抵十万大军,类似于刘邦的军事顾问,属于“智囊团”一类的人物。深知刘邦为人,“鸟尽弓藏”的言论就出自他口。他也并非没有决断,而是他知道做决断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做决断的只有老大——刘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刘邦手下为数不多可以得到善终的开国肱股。
3,韩信
韩信的争议很大,一说他死得冤,死的可惜,而说他死的应该。韩信是正统的领兵大将,属于卫青霍去病一类的人,但此人信念不是很坚定,容易受到蛊惑。所以说张扬并不是韩信的最大缺陷,也可以说不是他的真正死因。他的死有几点原因:1,刘邦和项羽大战的时候,他作为齐王持观望态度,这对任何人都是不能容忍的,何况是刘邦,他自己在刘邦这里受到重用(封坛拜将),不思回报,有点不大厚道。2,私自窝藏通缉犯(项羽手下),后来却又
谋策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
“谋策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出自<史记>。这句话的意思是:出谋划策比不上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保证物资和粮食供应,那我也不如萧何;至于统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我更比不上韩信。
这三人都比我强,但他们却被我用之,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拓展资料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译文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都被说服了,
1、萧何
有治国之才,很早跟随刘邦起兵,对刘邦忠心耿耿,类似于刘邦的大管家,表面上缺乏一点魄力,其实并不是他本身没有魄力,而是他明白,在刘邦手下干活魄力没啥用,不能够“喧宾夺主”,否则会很危险。
2、张良
军事天才,虽不是带兵大将,胸中韬略可抵十万大军,类似于刘邦的军事顾问,属于“智囊团”一类的人物。深知刘邦为人,“鸟尽弓藏”的言论就出自他口。他也并非没有决断,而是他知道做决断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做决断的只有老大——刘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刘邦手下为数不多可以得到善终的开国肱股。
3、韩信
韩信的争议很大,一说他死得冤、死的可惜,而说他死的应该。韩信是正统的领兵大将,属于卫青霍去病一类的人,但此人信念不是很坚定,容易受到蛊惑。所以说张扬并不是韩信的最大缺陷,也可以说不是他的真正死因。他的死有几点原因:1、刘邦和项羽大战的时候,他作为齐王持观望态度,这对任何人都是不能容忍的,何况是刘邦,他自己在刘邦这里受到重用(封坛拜将),不思回报,有点不大厚道。2、私自窝藏通缉犯(项羽手下),后来却又举报人家,更让人相信他性格的不坚定。3、后来与叛将陈稀勾勾搭搭,虽未反叛,但这种举动哪个帝王能受得了。刘邦爱惜他的才华,下不了狠心,最后吕后与萧何把他做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