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海南省东方市新龙中心学校 汤洪辉
一、敢于质疑
(一)、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而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善于评价、激励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及时鼓励、表扬等积极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由于学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可能是一些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或没有价值而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善于思考;当学生的质疑比较有价值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隐秘的问题都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爱质疑。
因此,只有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问,敢问,善问。
二、学会质疑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
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
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三)、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发质疑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结尾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在现实中,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是个矛盾的语句。在此矛盾处引发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疲劳而光荣牺牲的事迹领会其内涵,从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四)、利用课文留白处,引发质疑
无画处皆成妙境。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何谓空白?按商德远编著的《小学语文个性课堂教学艺术》中中指出所谓‘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而留有‘空白’,或写得简略以制造‘空白’。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几种:a、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c、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处进行质疑,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而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巧妙地利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进行了留白:洪教头走后会回来报复吗?林冲为何会被逼上梁山?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汉的其他故事呢?通过留白来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样的课后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的台。
三、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养成乐疑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一、敢于质疑
(一)、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而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善于评价、激励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及时鼓励、表扬等积极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由于学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可能是一些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或没有价值而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善于思考;当学生的质疑比较有价值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隐秘的问题都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爱质疑。
因此,只有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问,敢问,善问。
二、学会质疑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
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
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三)、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发质疑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结尾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在现实中,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是个矛盾的语句。在此矛盾处引发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疲劳而光荣牺牲的事迹领会其内涵,从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四)、利用课文留白处,引发质疑
无画处皆成妙境。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何谓空白?按商德远编著的《小学语文个性课堂教学艺术》中中指出所谓‘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而留有‘空白’,或写得简略以制造‘空白’。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几种:a、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c、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处进行质疑,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而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巧妙地利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进行了留白:洪教头走后会回来报复吗?林冲为何会被逼上梁山?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汉的其他故事呢?通过留白来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样的课后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的台。
三、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养成乐疑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