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全面,详细些... 全面,详细些 展开
 我来答
fringslinke
2017-08-28 · TA获得超过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1688万
展开全部
1.
一、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第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82%的大学生对中国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到非常自豪。6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永恒的。54%的大学生会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有5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起着很重要的社会作用。第二,大学生认为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56%的大学生认为应积极纠正国外兴起“儒家热”而国内却备受冷落的现象。第三,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途径过窄。54%的大学生主要靠课堂习得,并且认为课堂教学虽然以其系统性和强制性在传统文化的灌输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中小学期间忙于应付升学考试,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又侧重专业教学,所以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断层,令人担忧!1.大学传统文化课程缺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调查数据显示,有4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用,而沉迷于网络,热衷于快餐文化和通俗文化,这并不能全怪学生,因为当前的高校教育现实是,公共课程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很少,尤其是理工类专业或偏重于理工科的学校里,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外,迫于就业的压力,将人文课程束之高阁,更不会开设儒家的经典典籍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了,年青一代也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经典的著作,更没有主动去阅读的。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需求使部分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看做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补充学习,可有可无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普遍面临的窘境。2.大学传统文化师资缺失。一方面大部分大学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将自己的经历放于科研和本专业学科建设上,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无人问津;许多大学面临着缺乏独立承担传统文化课程的师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深入领会文化经典基本精神,并能够以现代视阈把握文化经典知识的教师甚少,而这种状况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3.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陈旧、手段单一。目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大部分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程内容多是罗列各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时代结合不紧密,与现实脱钩,再加上教育手段单一,教学大多流于形式,随意性强,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高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质量差、数量少,陈列于书店或图书馆的传统文化书籍内容要么简单罗列,要么深奥难懂,很少有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并适合现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书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大学生文化需求相脱节的现状。5.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冲击。首先,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是国际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抵制力差,西方文化新鲜和异类的特点吸引着青年学生的追随效仿,部分大学生开始否定和丢弃传统文化。其次,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就业困难的压力,促使大学生学习追求热门专业,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再次,“风靡”网络的低俗文化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辨别能力不断下滑,文化素养水平低落。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把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2.

一、以丰富的视听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可谓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在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下,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能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利用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园所文化建设幼儿园在园所建设上可采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如,把户外休闲区建成中式园林,让幼儿置身其中领略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室内装修也可借鉴中式风格,如,幼儿活动区域的天花板用中式窗棂格吊顶,既美观,又能悬挂师幼美工作品。幼儿活动区域可配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设施设备,如,彩色瓷盆养金鱼、小藤椅、风筝、茶具、竹木屏风、中式储物柜、小盆景、竹马摇椅、笔墨纸砚、折扇等,这些物品既能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能供幼儿在生活或游戏中使用。当然,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请专业人员进行整体设计,注意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借用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儿童的心理;还需注意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风格的协调和转换,避免为突出传统而破坏园所文化的和谐。(二)选用反映传统文化特点的材料布置公共环境幼儿园可以选用一些能够集中反映传统文化特点的材料图片和实物陈列于公共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公共区域如楼梯、过道、走廊,将印有国画、书法、古代人文景观、民间器物、民俗活动等反映传统文化的挂历、画报、照片、扇面等,张贴或悬挂在墙面;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器皿等只可观赏的实物摆放在走廊或楼梯的墙角、窗台、博古架上。师幼、家长走过时,可以随机欣赏。这些图片与实物每个月更换一批,不仅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也给师幼、家长提供了认识传统文化的教材。几年下来,幼儿通过对这些画面、实物的观赏,能了解大量传统文化常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三)利用语音材料创设听觉环境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借助可视的画面与实物外,还可以借助可听的音乐与语言。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安排多个时段播放民间歌谣或民族乐曲,创设听觉环境。如,在幼儿晨运和户外活动时,播放欢快而富有节奏感的、或唱或说的童声民谣以及欢乐、喜庆、有趣的民乐;幼儿进餐、自选活动、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时,播放抒缓、优美的民乐。这些音乐一般两个月更换一套,每套约20个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环节,音乐或语言只是背景,旨在通过听觉环境的营造,使幼儿置身于更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无论是音乐还是童谣,都不能强求幼儿学会什么,尤其不要求他们会背诵若干首童谣。例如,有的幼儿对有节奏的朗诵感兴趣,可以停下主体活动,守在音箱旁全神贯注地听;而有的幼儿对这些声音从来没有刻意关注过,但这并不阻碍相同的声音通过两个月多次的重复在他大脑中留下痕迹。这种做法就是通过环境给幼儿形成类似“印刻”的效应。(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丰富、活泼的幼儿教育课程的要求下,幼儿教育必须走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如此,许多传统文化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广州市天河实验幼儿园毗邻的天河公园里,有曾在世界园林博览会上夺冠的粤晖园、在日本获奖的岭南园林精品粤秀园、庄严的邓世昌衣冠冢等,该幼儿园就利用这些资源对幼儿进行园林、建筑、书法、楹联、雕刻、盆景等艺术和祭奠、庆丰收仪式等民俗文化的教育。一般而言,幼儿园所处的街区、城镇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间工艺店、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祠堂等,这些都是师幼参观、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此外,有的社区或商家在传统节日前,安排多种有民间特色的娱乐、纪念活动,成人可带幼儿参与其中适合的项目。有的家长所从事的工作与传统文化有关,比如国画画师、传统手工艺者、传统乐器演奏员、粤菜厨师等,幼儿园可组织师幼到他们的工作场所参观,也可请家长进园开展相关活动。总之,社区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要重视并善加利用。
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有层次的主题活动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内涵丰富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传统民俗氛围浓厚,活动丰富,深受幼儿喜爱。这为幼儿园开展以节日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基于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本地风俗,选定可开展主题活动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最隆重的春节在幼儿的寒假中,而开学时的元宵节可作为春节的延伸,因此我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联接在一起开展主题活动。(一)突出节日活动的层次性幼儿在园几年,就要过几次相同的节日,如何让这些节日体现特色,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过节的总体目标设置不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儿每次过节都感到有新意并乐于参与。例如,小班幼儿侧重于对节日氛围的感受和典型性节日活动的参与,中班幼儿侧重于对节日内涵的体验与初步的理解,大班幼儿侧重于对节日发展过程的了解、对节日活动内容的展现与丰富。根据幼儿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班级资源等因素,每个班开展节日主题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长的达两个月之久,如大班幼儿在元旦后就进入春节的筹备阶段,开学后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过春节、闹元宵”主题活动;短的可能只是节日前后一周的小型主题活动,甚至只是节日当天的“应节性”活动。(二)重视“节日”课程建设“节日”课程可以作为全园性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幼儿园业务园长在节日前半个月就搜集好相关资料放置在教师“办公平台”上,提醒教师设计节日主题活动计划;节日前一至两周美术专科教师布置相应的公共环境,为整个园区营造节日气氛;各班在节日前后一段时间内进行主题活动,师幼共同以活动作品来布置班级环境;节日当天或前一天厨房提供两三次“应节”食物;园区或级组根据需要组织教师、幼儿甚至家长参与的大型节庆活动。在“节日”课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其重要。一是需要家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幼儿积累真实的过节经验。主要的传统节日最终是家长带孩子在家过的,家庭怎样过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真实体验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节日内涵的理解,而这些因素又会影响到主题活动的开展。二是需要家长在过节时收集图文资料。三是需要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四是需要家长特别是祖辈担任助教,为幼儿示范或讲解关于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组织的节日活动,被感染、带动起来,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他们也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的意义与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上的支持。
三、在常规活动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或常规活动中。(一)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仗工整、优美凝练、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的古诗是中国传统语言艺术的杰出代表。幼儿普遍对有节奏、押韵的语言敏感、有兴趣。因此,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诗,引导幼儿去欣赏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们设计了“每周一诗”的活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业务园长根据节气、节日或季节变化、相应事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一首古诗,由一位朗诵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朗诵,带领全体师幼诵读一到两遍,并对诗歌的背景和表达的意思予以解释;各班教师在幼儿活动室的阅读区(或语言区)设置“每周一诗”的角落,将与该古诗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等材料投放其中;教师在一周内多次利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孩子朗诵诗歌、整体认读诗中的常见汉字、欣赏诗歌表达的意境与画面、介绍与诗歌或诗人有关的故事;幼儿园通过家园联系平台公布“每周一诗”,家长在家可根据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进行随机交流,或给孩子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每周一诗”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古诗的审美和语言特点,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不要求任何幼儿必须背诵若干首古诗或认读多少汉字。(二)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餐前、离园前等某些过渡环节,教师可选择一些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讲给幼儿听,或者借助多媒体播放这类故事的动画短片、传统相声与说书的录像等;散步时,教师带领幼儿观赏园内的传统文化环境;结合传统节日,在户外游戏和区域游戏中投放适合相应年龄幼儿玩耍的民间游戏材料,幼儿也能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中班幼儿学习用筷子进餐前,教师可围绕筷子解释与进餐相关的传统习俗;每年大班毕业典礼或其他重大的文艺表演会上,安排两个“中国风”的节目,如教师的民乐演奏、亲子民族服饰秀、传统故事表演、家长戏曲表演、师幼古诗说唱或表演唱、武术表演等。(三)选择适宜的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幼儿可能对某些题材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主题探究活动外,选择适合的内容,在五大教育领域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语言教材包括古诗、童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音乐教学主要是粤语民间儿童歌曲与摇篮曲的学习与欣赏、传统音乐知名曲目赏析、少量的粤剧和京剧赏析;美术教学包括传统美术作品与工艺品的赏析、传统美工形式的创作尝试;体育活动主要是学习传统体育游戏的玩法并灵活应用。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各学科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界限并不特别清晰,这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比如,在古诗欣赏后进行国画创作,或是对题诗国画的赏析,就是将语言教学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这种做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美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甚至是违背现代科学的。因此,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传承意义。幼儿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懂得取舍与扬弃,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要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善于运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予以选择,注意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选择符合幼儿教育发展规律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一品书汇(北京)
2024-10-17 广告
**图书行业分析报告**当前图书行业正处于多元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尤其是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化产品增长显著。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短视频电商等新兴渠道表现突出,对文教类、少儿类图书拉动明显。然而,整体市场仍面临挑战,新书...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一品书汇(北京)提供
匿名用户
2017-08-28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即“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胸襟和气质,但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最主要的就是作为一种价值思维方式所具有的不合理所带来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性、及儒家伦理发展中的非主体性。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发展的历史,就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愈悠久其传统文化也就愈雄厚。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古以来造就了的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的集中表现,用古人的话来说,在于“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胸襟和气概。“厚德载物”一语出自《周易•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句话的前面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主张国人君子要学习天地之势,掌握阴阳之理。天属阳,代表刚健、有为、进取,所以君子要学习“天行健”,永远自强不息;地属阴,代表诚厚、宽容、顺达,所以君子也要效法“地势坤”,有大地一样的胸怀,以“厚德载物”,能够包容和负载多种多样的世事、人生、物类,使之相互和谐,生长繁息。显而易见,在社会生活中,以博大的气势,造就“厚德载物”的环境和条件,是造成勃勃生机和万千气象的前提。“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兼容天下,故总体上似无“定形”;由于“固无定形”而能容纳“多形”,时时吞吐吸纳外来之物,壮大丰富自己,故能看似“无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用“大象无形”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是非常贴切的。可以说,“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笑看人生百态Ts
推荐于2017-08-30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879
采纳率:62%
帮助的人:1367万
展开全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
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足以使中国人、
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
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
走向现代化,
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思维、
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
变化,
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
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
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它是中华民
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但是现在不少人有
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
和文化遗产还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
甚至是发展着,
不管
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
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
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
的问题恰恰在于,
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
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
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31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