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计算机网络论文3000字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摘要:
本门课程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重点讲解了计算机各个层次
的体系结构和相关协议。
通过本课程,我们系统的学习了
TCP/IP
的五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互连层、运输层、
应用层。而且,我们也较为深入学习了每一层的相关协议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
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发展,
网络的层次结构及相关协议有了个大致的基本了解,
并且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正文
:
1
.
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
--
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
--ARPANET
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广域网、
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
第四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Internet
技术的广泛应用
1.2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
分组交换网
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
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
中断时,
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
采用
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的策略。
1.3
网络体系结构
ISO/OIS
参考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
参考模型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互连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1.4
局域网相关技术
2
参考模型:
IEEE 802
参考模型
2
.
物理层
物理层位于
OSI
参与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
媒体
(
即信道
)
。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
物理层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数据链
路层提供一个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与建立、
维持及断开物理信道所需的机械的、
电气的、
功
能性的和规和程性的特性。其作用是确保比特流能在物理信道上传输。
相关协议举例:
EIA RS-232C
接口标准
EIA RS-449
及
RS-422
与
RS-423
接口标准
EIA RS-449
及
RS-422
与
RS-423
接口标准
传输介质举例: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媒介等。
3
.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相邻节点
的目标机网络层。
为达到这一目的,
数据链路层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
它
们主要有:
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
在数据链路层中将这种数据块称为帧,
帧
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
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
包括如何处理传输
差错,
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之与接收方相匹配;
在两个网路实体之间提供数据
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管理。
链路管理功能:
链路管理功能主要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
在链路两端的节点要进行通信前,
必须
首先确认对方已处于就绪状态,
并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对帧序号初始化,
然后
才能建立连接。
在传输过程中则要维持该连接。
如果出现差错,
需要重新初始化,
重新自动建立连接。
传输完毕后则要释放连接。
数据链路层连接的建立,
维持和
释放就称做链路管理。
在多个站点共享同一物理信道的情况下
(例如在局域网中)
,
如何在要求通信的
站点间分配和管理信道也属于数据层链路管理的范畴。
帧同步功能:
3
(1)
字节计数法;
(2)
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
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4)
违法编码法;
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举例:
异步协议以字符为独立的信息传输单位,
在每个字符的起始处开始对字符内
的比特实现同步,但字符与字符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
(
即字符之间是异步
的
)
。由于发送器和接收器中近似于同一频率的两个约定时钟,能够在一段较短
的时间内保持同步,所以可以用字符起始处同步的时钟来采样该字符中的各比
特,
而不需要每个比特再用其他方法同步。
前面介绍过的“起—止”式通信规程
便是异步协议的典型,它是靠起始为
(
逻辑
0)
和停止位
(
逻辑
1)
来实现字符的定
界及字符内比特的同步的。异步协议中由于每个传输字符都要添加诸如起始位、
校验位、停止位等冗余位,故信道利用率很低,一般用于数据速率较低的场合。
同步协议是以许多字符或许多比特组织成的数据块——帧为传输单位,
在帧
的起始处同步,
使帧内维持固定的时钟。
由于采用帧为传输单位,
所以同步协议
能更有效地利用信道,也便于实现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
4
.
网络互连层
网络层是
OSI
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
,
介于运输层和数据链中路层之间。它在
数据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
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
数据通信,
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
从而向运输层
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网络层关系到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
体现
了网络应用环境中资源子网访问通信子网的方式,
是
OSI
模型中面向数据通信的
低三层
(
也即通信子网
)
中最为复杂、关键的一层。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
具体功能包括路由选
择、阻塞控制和网际互连等。
数据报操作方式
在数据报操作方式中,
每个分组被称为一个数据报,
若干个数据报构成一次要传
送的报文或数据块。
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
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
的。
一个节点接收到一个数据报后,
根据数据报中的地址信息和节点所存储的路
由信息,找出一个合适的出路,把数据报原样地发送到下一个节点。
4
当端系统要发送一个报文时,
将报文拆成若干个带有序号和地址信息的数据
报,依次发给网络节点。此后,各个数据报所走的路径就可能不同了,因为各个
节点在随时根据网络的流量、
故障等情况选择路由。
由于名行其道,
各数据报不
能保证按顺序到达目的节点,
有些数据报甚至还可能在途中丢失。
在整个数据报
传送过程中,不需要建立虚电路,但网络节点要为每个数据报做路由选择。
通信子网为网络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提供了多条传输路径的可能性。
网络节点
在收到一个分组后后,
要确定向下一节点传送的路径,
这就是路由选择。
在数据
报方式中,
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路由做出选择;
而在虚电路方式中,
只需在连
接建立时确定路由。确定路由选择的策略称路由算法。
设计路由算法时要考虑诸多技术要素。
首先,
考虑是选择最短路由还是选择
最佳路由;其次,要考虑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的还是采用数据报的操作方式;
其三,
是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
即每节点均为到达的分组选择下一步的路由,
还
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
即由中央节点或始发节点来决定整个路由;
其四,
要考
虑关于网络拓朴、
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
最后,
确定是采用静态路由选
择策略,还是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5
.
运输层
OSI
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是面向网络通信的低三层
协议。
运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
既是七层模型中负责数据通信的最高层,
又是
面向网络通信的低三层和面向信息处里的高三层之间的中间层。
运输层位于网络
层之上、会话层之下,它利用网络层子系统提供给它的服务区开发本层的功能,
并实现本层对会话层的服务。
运输层是
OSI
七层模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是唯一负责总体数据传
输和控制的一层。运输层的两个主要目的是:第一,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
第二,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网络的运输服务。
根据运输层在七层模型中的目的和单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一个进行的
对话或连接提供可靠的运输服务,
在通向网络的单一物理连接上实现该连接的复
用,在单一连接上提供端到端的序号与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及恢复等服
务。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摘要:
本门课程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重点讲解了计算机各个层次
的体系结构和相关协议。
通过本课程,我们系统的学习了
TCP/IP
的五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互连层、运输层、
应用层。而且,我们也较为深入学习了每一层的相关协议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
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发展,
网络的层次结构及相关协议有了个大致的基本了解,
并且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正文
:
1
.
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
--
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
--ARPANET
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广域网、
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
第四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Internet
技术的广泛应用
1.2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
分组交换网
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
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
中断时,
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
采用
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的策略。
1.3
网络体系结构
ISO/OIS
参考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
参考模型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互连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1.4
局域网相关技术
2
参考模型:
IEEE 802
参考模型
2
.
物理层
物理层位于
OSI
参与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
媒体
(
即信道
)
。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
物理层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数据链
路层提供一个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与建立、
维持及断开物理信道所需的机械的、
电气的、
功
能性的和规和程性的特性。其作用是确保比特流能在物理信道上传输。
相关协议举例:
EIA RS-232C
接口标准
EIA RS-449
及
RS-422
与
RS-423
接口标准
EIA RS-449
及
RS-422
与
RS-423
接口标准
传输介质举例: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媒介等。
3
.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相邻节点
的目标机网络层。
为达到这一目的,
数据链路层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
它
们主要有:
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
在数据链路层中将这种数据块称为帧,
帧
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
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
包括如何处理传输
差错,
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之与接收方相匹配;
在两个网路实体之间提供数据
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管理。
链路管理功能:
链路管理功能主要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
在链路两端的节点要进行通信前,
必须
首先确认对方已处于就绪状态,
并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对帧序号初始化,
然后
才能建立连接。
在传输过程中则要维持该连接。
如果出现差错,
需要重新初始化,
重新自动建立连接。
传输完毕后则要释放连接。
数据链路层连接的建立,
维持和
释放就称做链路管理。
在多个站点共享同一物理信道的情况下
(例如在局域网中)
,
如何在要求通信的
站点间分配和管理信道也属于数据层链路管理的范畴。
帧同步功能:
3
(1)
字节计数法;
(2)
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
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4)
违法编码法;
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举例:
异步协议以字符为独立的信息传输单位,
在每个字符的起始处开始对字符内
的比特实现同步,但字符与字符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
(
即字符之间是异步
的
)
。由于发送器和接收器中近似于同一频率的两个约定时钟,能够在一段较短
的时间内保持同步,所以可以用字符起始处同步的时钟来采样该字符中的各比
特,
而不需要每个比特再用其他方法同步。
前面介绍过的“起—止”式通信规程
便是异步协议的典型,它是靠起始为
(
逻辑
0)
和停止位
(
逻辑
1)
来实现字符的定
界及字符内比特的同步的。异步协议中由于每个传输字符都要添加诸如起始位、
校验位、停止位等冗余位,故信道利用率很低,一般用于数据速率较低的场合。
同步协议是以许多字符或许多比特组织成的数据块——帧为传输单位,
在帧
的起始处同步,
使帧内维持固定的时钟。
由于采用帧为传输单位,
所以同步协议
能更有效地利用信道,也便于实现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
4
.
网络互连层
网络层是
OSI
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
,
介于运输层和数据链中路层之间。它在
数据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
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
数据通信,
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
从而向运输层
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网络层关系到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
体现
了网络应用环境中资源子网访问通信子网的方式,
是
OSI
模型中面向数据通信的
低三层
(
也即通信子网
)
中最为复杂、关键的一层。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
具体功能包括路由选
择、阻塞控制和网际互连等。
数据报操作方式
在数据报操作方式中,
每个分组被称为一个数据报,
若干个数据报构成一次要传
送的报文或数据块。
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
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
的。
一个节点接收到一个数据报后,
根据数据报中的地址信息和节点所存储的路
由信息,找出一个合适的出路,把数据报原样地发送到下一个节点。
4
当端系统要发送一个报文时,
将报文拆成若干个带有序号和地址信息的数据
报,依次发给网络节点。此后,各个数据报所走的路径就可能不同了,因为各个
节点在随时根据网络的流量、
故障等情况选择路由。
由于名行其道,
各数据报不
能保证按顺序到达目的节点,
有些数据报甚至还可能在途中丢失。
在整个数据报
传送过程中,不需要建立虚电路,但网络节点要为每个数据报做路由选择。
通信子网为网络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提供了多条传输路径的可能性。
网络节点
在收到一个分组后后,
要确定向下一节点传送的路径,
这就是路由选择。
在数据
报方式中,
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路由做出选择;
而在虚电路方式中,
只需在连
接建立时确定路由。确定路由选择的策略称路由算法。
设计路由算法时要考虑诸多技术要素。
首先,
考虑是选择最短路由还是选择
最佳路由;其次,要考虑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的还是采用数据报的操作方式;
其三,
是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
即每节点均为到达的分组选择下一步的路由,
还
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
即由中央节点或始发节点来决定整个路由;
其四,
要考
虑关于网络拓朴、
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
最后,
确定是采用静态路由选
择策略,还是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5
.
运输层
OSI
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是面向网络通信的低三层
协议。
运输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
既是七层模型中负责数据通信的最高层,
又是
面向网络通信的低三层和面向信息处里的高三层之间的中间层。
运输层位于网络
层之上、会话层之下,它利用网络层子系统提供给它的服务区开发本层的功能,
并实现本层对会话层的服务。
运输层是
OSI
七层模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是唯一负责总体数据传
输和控制的一层。运输层的两个主要目的是:第一,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
第二,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网络的运输服务。
根据运输层在七层模型中的目的和单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一个进行的
对话或连接提供可靠的运输服务,
在通向网络的单一物理连接上实现该连接的复
用,在单一连接上提供端到端的序号与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及恢复等服
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