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游戏在幼儿园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全部
一、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的本质属性是主动性,它是由幼儿的内部动机产生的。游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自由的,轻松的活动,符合幼儿心理需要,而且游戏是由内部动机诱发的,是幼儿的直接需要而产生,没有外部强加的因素。因此,游戏可以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游戏是随意性强的活动,幼儿有支配游戏时间的权利,在他们感到疲劳或不想进行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权利停止游戏的进行。
(二)游戏是在幼儿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游戏能够将幼儿带入假想的成人世界,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尽情的重演成人世界的活动。他们不受成人的约束,不受时间和具体条件的限制。任何一种游戏材料都可以赋予其无限的想象,并根据游戏的需要和游戏材料的特征改变其原有的用途而运用到游戏中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它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没有使用的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创造社会财富,它不在与外部的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行为是他们到达愉快情绪的一种方式。
(四)游戏伴随着幼儿愉快的情绪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愉快的,快乐的情绪特征,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是积极的,他们在游戏中也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游戏中没有需要达到的目标,幼儿没有任何压力,因而减轻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耗费精力小,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因此,整个游戏过程对幼儿来讲是愉快的过程。
二、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园游戏主要是自主游戏的形式
即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得到需要和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和人格得以健全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对这一活动找到合适主题的切入口渗入,既不打破幼儿的兴趣又自然的引入主题。
如:一名教师给幼儿上音乐课,当进行到角色表演:抱娃娃回家。日本的一名幼儿说:"我抱不动。”这名教师并没有训斥或不理孩子,而是引导大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引入主题。既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又使教师活动得以圆满结束。
(二)幼儿园游戏更注重环境的诱因作用
良好环境和条件的创设是游戏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一是物质环境条件。幼儿园要为幼儿充足的室内外的游戏活动场地。其中,市内主要是区角的创设,强调能变化,追求创造性和新颖性。室外环境的创设要具有可改变性、能操作性,地面平坦为宜,还可结合实际创设“冒险性场地”培养幼儿探索、冒险精神,给幼儿回归自然的感觉。另外,玩具也是游戏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玩具的提供要注意种类上和数量上的层次性(大、中、小班的区别)和使用常规(爱惜玩具、合作精神等)二是社会环境条件、家庭环境、气质、家长的态度等,都是社会环境因素,特别的是早期亲子关系对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个性很重要。
(三)幼儿园游戏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自身固有的特点,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戏的这一特点,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欢游戏。
游戏与其它活动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也没有实用的社会生产价值,它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以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趣味才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展。在幼儿那里,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正确地进行指导。
(四)幼儿园游戏具有社会性
幼儿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游戏,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只有当他们的体力、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检验,才会做游戏。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归根到底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幼儿的游戏并不是将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幼儿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1.幼儿物质环境的创设
幼儿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公共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
如:在娃娃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较逼真的玩具、材料,如“鸡翅”“汉堡”等一个个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儿游戏时不许拆开、弄坏,没玩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许多的不许让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也大大消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不要过多的限制,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食品,给他们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如:让他们用纸剪各种小鱼、小虾等,让幼儿把一张糖纸做好各种形状的糖果后孩子们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我们会发现,为幼儿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等得到大大提高。
2.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心理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的相互作用等,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建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能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 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游戏的方法。
(三)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
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加者、发问者、倾听者等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
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或反生问题;在表演中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法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者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
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伴有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要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理念更好的落实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去。
四、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游戏活动难与主题融合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也和教学活动一样纳入主题活动的体系,使教学和游戏这两大支柱活动在完成和实现主题目标的过程得以融合和贯穿。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中往往疏忽或者无力考虑主题目标,是游戏活动的开展不能帮助主题目标达成。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用在主题活动的形式。游戏活动的场地安排、内容设置和材料提供是在教师有效规划、积极思考、不断完善主体框架的基础上逐渐推进的,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景脉络以及主题内容对原有游戏活动内容进行调整。
安排主题活动中游戏的内容选择、规则制定、空间设置、材料投放等应紧紧围绕主题经验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做到围绕核心经验,具有明确目的;跟随主题需要,进行内容选择;投放开放性材料,展现主题情景。
(二)游戏评价缺乏实际价值
当前,许多幼儿园对游戏的评价如同虚设,要么面面俱到,要么简单了事。
游戏评价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客观有效的游戏评价能推动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也能推动游戏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但是有一些游戏评价流入形式,抓不住重点,缺乏评价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评价可突破形式、时间的限制。
(1)语言描述形式。通过语言描述达到评价的目的。
(2)情景再现形式。当幼儿对游戏中的现象无法表达时,教师可以通过再现游戏情节、内容等情景发现现象,作出评价。
(3)当场评价。在游戏活动结束前,对游戏的过程。幼儿参与的程度与游戏状况进行一种评价。
(4)延时评价。有时,幼儿对游戏的主题内容刚刚提起兴趣,还未将游戏情节展开,游戏评价时间就到了。此时,教师不要匆匆忙忙进行游戏评价,可以多给幼儿游戏时间,鼓励他们游戏,推进他们的兴奋点,然后结束游戏。
2.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1)提问法
教师可针对游戏中的情景提问,让幼儿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回答。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性质,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
(2)讨论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对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既可促进师友、幼幼互动,又可促进游戏的发展。
(3)展示法
游戏评价时教师可以展示幼儿成功的游戏作品,通过展示能让全体幼儿对游戏过程中材料的使用、制作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评价。
(1)围绕游戏重点内容开展评价。
进行游戏评价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将幼儿引入到本次游戏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巧妙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拓展幼儿对游戏感知的深度、广度,促进下次游戏时,同时内容的继续发展。
(2)结合游戏现象展开评价
教师可抓住游戏中一些教育价值或幼儿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评价。
(三)游戏活动安排不当
过于死板,教师没有自主安排的空间,但如果把游戏安排权完全交给教师,又出现各类游戏不能较好的兼顾。
1.打破游戏时间、地点的限制,适当给予教师一些自主权。
对于一些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可以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只要孩子感兴趣,游戏时间甚至可以适当延长,每周留有适当的实践给予教师自主选择和组织游戏,但有一定的大前提和原则。
2.转变教师参与游戏的角色意识,要求教师在游戏中成为参与者和引导者。
教师怎么指导游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定位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才能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能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调整,并能把握调整的尺度,防止过于与不及。
3.强管理和监督
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后,为了防止在开展游戏时,一些教师没能真正很好利用这一自主权。作为管理者,必须加强监督和检查,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一)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的本质属性是主动性,它是由幼儿的内部动机产生的。游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自由的,轻松的活动,符合幼儿心理需要,而且游戏是由内部动机诱发的,是幼儿的直接需要而产生,没有外部强加的因素。因此,游戏可以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游戏是随意性强的活动,幼儿有支配游戏时间的权利,在他们感到疲劳或不想进行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权利停止游戏的进行。
(二)游戏是在幼儿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游戏能够将幼儿带入假想的成人世界,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尽情的重演成人世界的活动。他们不受成人的约束,不受时间和具体条件的限制。任何一种游戏材料都可以赋予其无限的想象,并根据游戏的需要和游戏材料的特征改变其原有的用途而运用到游戏中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它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没有使用的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创造社会财富,它不在与外部的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行为是他们到达愉快情绪的一种方式。
(四)游戏伴随着幼儿愉快的情绪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愉快的,快乐的情绪特征,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是积极的,他们在游戏中也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游戏中没有需要达到的目标,幼儿没有任何压力,因而减轻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耗费精力小,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因此,整个游戏过程对幼儿来讲是愉快的过程。
二、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园游戏主要是自主游戏的形式
即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得到需要和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和人格得以健全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对这一活动找到合适主题的切入口渗入,既不打破幼儿的兴趣又自然的引入主题。
如:一名教师给幼儿上音乐课,当进行到角色表演:抱娃娃回家。日本的一名幼儿说:"我抱不动。”这名教师并没有训斥或不理孩子,而是引导大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引入主题。既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又使教师活动得以圆满结束。
(二)幼儿园游戏更注重环境的诱因作用
良好环境和条件的创设是游戏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一是物质环境条件。幼儿园要为幼儿充足的室内外的游戏活动场地。其中,市内主要是区角的创设,强调能变化,追求创造性和新颖性。室外环境的创设要具有可改变性、能操作性,地面平坦为宜,还可结合实际创设“冒险性场地”培养幼儿探索、冒险精神,给幼儿回归自然的感觉。另外,玩具也是游戏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玩具的提供要注意种类上和数量上的层次性(大、中、小班的区别)和使用常规(爱惜玩具、合作精神等)二是社会环境条件、家庭环境、气质、家长的态度等,都是社会环境因素,特别的是早期亲子关系对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个性很重要。
(三)幼儿园游戏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自身固有的特点,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戏的这一特点,给幼儿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舒适、愉快,使他们喜欢游戏。
游戏与其它活动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也没有实用的社会生产价值,它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以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趣味才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快和发展。在幼儿那里,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正确地进行指导。
(四)幼儿园游戏具有社会性
幼儿并不是天生就会做游戏,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只有当他们的体力、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检验,才会做游戏。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归根到底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幼儿的游戏并不是将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幼儿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1.幼儿物质环境的创设
幼儿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公共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
如:在娃娃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较逼真的玩具、材料,如“鸡翅”“汉堡”等一个个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儿游戏时不许拆开、弄坏,没玩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许多的不许让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也大大消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不要过多的限制,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食品,给他们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如:让他们用纸剪各种小鱼、小虾等,让幼儿把一张糖纸做好各种形状的糖果后孩子们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我们会发现,为幼儿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等得到大大提高。
2.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心理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的相互作用等,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建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能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 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游戏的方法。
(三)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
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加者、发问者、倾听者等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
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或反生问题;在表演中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法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者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
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伴有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要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理念更好的落实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去。
四、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游戏活动难与主题融合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也和教学活动一样纳入主题活动的体系,使教学和游戏这两大支柱活动在完成和实现主题目标的过程得以融合和贯穿。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中往往疏忽或者无力考虑主题目标,是游戏活动的开展不能帮助主题目标达成。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用在主题活动的形式。游戏活动的场地安排、内容设置和材料提供是在教师有效规划、积极思考、不断完善主体框架的基础上逐渐推进的,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景脉络以及主题内容对原有游戏活动内容进行调整。
安排主题活动中游戏的内容选择、规则制定、空间设置、材料投放等应紧紧围绕主题经验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做到围绕核心经验,具有明确目的;跟随主题需要,进行内容选择;投放开放性材料,展现主题情景。
(二)游戏评价缺乏实际价值
当前,许多幼儿园对游戏的评价如同虚设,要么面面俱到,要么简单了事。
游戏评价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客观有效的游戏评价能推动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也能推动游戏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但是有一些游戏评价流入形式,抓不住重点,缺乏评价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评价可突破形式、时间的限制。
(1)语言描述形式。通过语言描述达到评价的目的。
(2)情景再现形式。当幼儿对游戏中的现象无法表达时,教师可以通过再现游戏情节、内容等情景发现现象,作出评价。
(3)当场评价。在游戏活动结束前,对游戏的过程。幼儿参与的程度与游戏状况进行一种评价。
(4)延时评价。有时,幼儿对游戏的主题内容刚刚提起兴趣,还未将游戏情节展开,游戏评价时间就到了。此时,教师不要匆匆忙忙进行游戏评价,可以多给幼儿游戏时间,鼓励他们游戏,推进他们的兴奋点,然后结束游戏。
2.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1)提问法
教师可针对游戏中的情景提问,让幼儿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回答。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性质,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
(2)讨论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对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既可促进师友、幼幼互动,又可促进游戏的发展。
(3)展示法
游戏评价时教师可以展示幼儿成功的游戏作品,通过展示能让全体幼儿对游戏过程中材料的使用、制作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评价。
(1)围绕游戏重点内容开展评价。
进行游戏评价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将幼儿引入到本次游戏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巧妙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拓展幼儿对游戏感知的深度、广度,促进下次游戏时,同时内容的继续发展。
(2)结合游戏现象展开评价
教师可抓住游戏中一些教育价值或幼儿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评价。
(三)游戏活动安排不当
过于死板,教师没有自主安排的空间,但如果把游戏安排权完全交给教师,又出现各类游戏不能较好的兼顾。
1.打破游戏时间、地点的限制,适当给予教师一些自主权。
对于一些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可以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只要孩子感兴趣,游戏时间甚至可以适当延长,每周留有适当的实践给予教师自主选择和组织游戏,但有一定的大前提和原则。
2.转变教师参与游戏的角色意识,要求教师在游戏中成为参与者和引导者。
教师怎么指导游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定位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才能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能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调整,并能把握调整的尺度,防止过于与不及。
3.强管理和监督
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后,为了防止在开展游戏时,一些教师没能真正很好利用这一自主权。作为管理者,必须加强监督和检查,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