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交通变化的感想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突飞猛进”﹑“万象更新”﹑“日新月异”。是啊,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家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骑着自行车送我们上学的。坐在自行车的车座上,感觉一点儿也不舒服,既硌屁股,车子形式又慢。虽然是这样,在那时,谁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那也是很令人羡慕的。
后来,我们家添了一辆变速车。它的车羊把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绵羊的交,有的像两座小山,还有的是半圆形的……它们把车装饰得更加漂亮。
又过了几年,摩托车又被爸爸骑回了家。它的速度大约是变速车的5倍。它不但坐着稳当,而且速度快。容易发动起来,就算跑起来了,那也要比别人多穿点儿衣服,不然就冻得要命。
过了不久,为了妈妈上班方便,我们又买了一辆综合了自行车与摩托车的优点的电动车。电动车虽然没有摩托车那么快,但是它容易保持平衡,而且它用的不是油,而是电,骑起来轻松多了。可是上山坡对于电动车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我刚刚踏进校门时,汽车也走进了我家。汽车的品牌非常多,高档的有宝马、奔驰、帕斯特等,中档的有三棱吉普、桑坦纳、君威别克、尼桑等,抵挡的有夏利、吉利、羚羊等,品牌多得数也数不清。我家是一辆三棱吉普。
坐着汽车可舒服了,它不但能一次坐下好几个人,椅子背也可以调。坐在汽车里,可以听音乐,也可以听广播。冬天里,车里开着空调,吹出暖气,外面下再大的雪,再大的雨,刮再大的风,都淋不到、刮不到车里的人。
夏天里,车里开着空调,吹出凉气,外面再热的天,再晒的太阳,车里的人都感觉不到。但是汽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汽车也污染了环境。
从自行车到变速车,从变速车到摩托车,从摩托车到电动车,从电动车到汽车,从汽车到飞机……科技还在迅速地发展着,未来的今天不知又会出现什么交通工具,我家也不知会添加什么新的交通工具。
其实,不难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以前交通对比现在交通的特点:慢。以前经济发展慢,交通运输的工具和出行方式也比较少,结构单一,效率上很慢。但是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交通变化无不体现着“快捷”,密布的铁路网、公交网,海陆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推动着城市文明的变化。即智慧交通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新中新公司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涵盖城市道路、高速道路、公安等多个细分领域。主要解决方案以交通大数据的感知分析预测为核心,主要解决交通指挥管控应用、交通信号优化应用、交通缓堵治乱应用、预警预测研判应用等场景的交通管理业务痛点,可以提升对交通流的动态管控能力,降低交通拥堵风险,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人们通常安步当车,下地干活、走亲戚,基本上是步行,我的长辈有不少人到25里外的束鹿县城(今辛集市区),也往往步行。偶尔富裕些的家庭有一辆旧自行车。曹文轩在小说《草房子》中也写到,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小学,一位家境富裕的学生骑一辆自行车到学校,引得所有学生羡慕。
那时候主要用作运输工具的马拉大车,同时辅助发挥着交通工具的作用。生产队的粮食收获了,我大叔叔就很神气地挥鞭打马,赶着装满粮食的大车奔赴县城的粮站。这中间就捎带人们一段路,人们坐上马车,很舒服,也神气。
改革开放三四年后,人们的生活好一些了,村里的自行车多起来,主要是旧自行车。我哥哥上高中那年,托人买了一辆环球自行车,需要车票,160元,崭新的,货真价实,我们都非常高兴,视作宝贝。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自行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交通便利多了。我们都骑自行车上高中。农村的拖拉机也辅助地作为交通工具。摩托车进入了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或赶新潮的农民家庭。农村青年结婚流行的新几大件,包括摩托车。1988年我第一次从辛集市坐火车到石家庄,感觉又平稳又快速。石家庄市区不仅有公交车,而且出现了出租车。那时候流行皇冠,那位女出租车司机很健谈,给我见多识广的印象。1989年我首次出省远行,乘火车到大连上大学,在大连市区,不仅见到了公共汽车,还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那里的交通真的很便利。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从大连乘客轮到天津,也很便利。在石家庄,自行车更加丰富多彩,我买过一辆800多元的阿美尼变速自行车。我当时在单位经销摩托车,客户中的很多都是农民。看来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公交车越来越便利,线路延伸越来越长、越偏远。连通城乡的长途公交车,也越来越发展。在石家庄,打出租车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便宜。我曾在江苏境内做过一次长江轮渡,真的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不得了。一个是火车提速,尤其是动车组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在途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我去年从长春乘坐动车到北京,只用了6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火车还有一大便利就是卧铺、软座、空调列车越来越多,使得人们的出行舒适度越来越高。另一个是飞机日益进入人们的日常出行工具选择,远途的出行,或者是打折的机票,都很有吸引力。我坐过一次乌鲁木齐飞北京的飞机,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安全、平稳、舒适,机票也有打折,服务也非常好。在城市,私家车、电动自行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人们的工作单位离家远所带来的不便,已经越来越小,节假日全家开车在附近旅游,也越来越成为风尚。城市的公交车密度越来越大,服务也越来越好,各种便利的、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优惠的公交卡也受到广泛欢迎。随着人们日益富足,打出租车越来越普遍,节假日探亲的人们甚至从大城市直接打出租车到边远的乡村。我就见过一次从石家庄打车到易县的,要将近400元的费,还有从石家庄到平山村里的,要130元,我也有急事打过一次从石家庄到藁城贾市庄镇的,150元。非常快捷和便利。在北京等大城市,地铁成为一种便利的、经济实惠的、运送旅客效率非常高的交通工具。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也使得百里之遥变成了咫尺之隔的感觉。各地高速公路的建成与贯通,高标准国道的建设,都使得通行条件更加优越。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和进步。很多人开始选择和接受拼车出行的方式,既节约费用,又避免单调寂寞。
三十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我感觉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发挥的作用是最根本的。改革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改革和开放共同丰富了市场供应,促进了科技进步,使国家和人们富裕了起来,选择型消费、个性化消费得到实现。这样才使得人们在出行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选择权。
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怎么样呢?直升飞机更多地服务于公务和家庭?或者还会有更多更加便利、安全、有趣的交通工具出现?有更多的涉及出行的优质、新奇服务方式出现?只要我们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想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