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黄镇的上黄镇名的由来
上黄镇雄踞函山之北,洮湖东南,地势东高西低,兼具岗地、平原、圩区,河流纵横密布,土肥水厚,兼得湖山之美,累世民朴淳厚、人才辈出,盛产稻、麦、油菜籽、蚕和水产品,素称鱼米之乡。古有“黄雀、山鸡、白壳虾”三宝著称江南,今有“螃蟹之乡”远销香港、东南亚。石灰石资源丰富,生产水泥、石灰和砖瓦等建筑材料,常溧公路过境,带动工农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在镇南洋渚山发现4500万年前中华曙猿、剑齿虎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新近建有省级中华曙猿化石遗迹保护区。在镇北浩如烟海的长荡湖,其鱼簖蟹网为苏南新兴生态旅游添景。
“上黄”以最早定居的黄兑姓氏为村名。黄兑本是福建省浦城永吉里鼎公之裔,北宋名相李纲时期进士,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随康王赵构南渡建康,官金陵(现名南京)通判、朝散大夫,于南宋绍兴年间率兄子仁海公睹力山山川秀丽、水深土厚,可以长子孙,择水母、力山之麓而居。因黄姓子孙以先祖为荣,对“黄”姓标识而自尊,黄兑十分思念故土,自号其里曰“上黄”,距今已近900年了。
黄兑故乡浦城县,也有村名叫上黄处。这里“处”与溧阳村名常冠以 “里”同义,如溧阳有“城中河”,浦城则谓“南浦溪”。浦城县的上黄处,亦即上黄镇,风景秀丽、地势险要,西4公里有福建与江西的界山“二渡关”,东5公里有福建与浙江界山枫岭关,是李唐末年黄巢义军的重要据点,兹后也是黄姓子民的集居地,至今已有1120年。上黄处往东10公里,则是浦城著名的浮盖山,海拔1146米,山下的大云寺是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
黄兑卜居上黄,时值北宋初亡,时危势逼,民不聊生。《兑公卜居图》诗云:“宦途息辙,志在山林;买田阳羡,坡老同心。洮湖之左,力山之阴;卜居其吉,土肥水深。宜耕宜钓,至乐时寻;于兹筑室,抱膝长吟。姓以名里,启后至今;诗画泽远,世嗣德音。”况且上黄镇地处溧阳、宜兴、金坛三县交界,偏僻宁静,同时为溧阳到常州的交通要冲,入则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出则进取功名,显族扬名,不失为人杰地灵、休生养息的平民宝地。黄兑子孙发达。三世孙四一公、奕公、四三公均为正八品承事郎。四世孙端友公因显赫乡里赏为迪功郎。五世孙绍定元年(1228年)解元黄罗中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黄登中淳祐己酉(1249年)与宝祐乙卯(1255年)两科乡进士。据《宜兴县志》记载,宋时上黄黄氏便是科甲联缨、名振江南的泱泱名门望族,无愧于溧阳现境内最早定居的黄姓。
自有上黄以来,人民在这片美丽的故土上生息繁衍,历经浩翰的千年历史,几经坎坷,历尽磨难,有兴有衰。元末至正年间,朱元璋占领南京。他为了北伐中原,推翻元朝,首先在溧阳、宜兴、常州等长荡湖一带挑起战事,终于用十年时间(公元1356-1367年)扫平了东南,活捉了盘踞在苏州一带的吴王张士诚。此役惊天地、泣鬼神,战事连绵、异常残酷,人民群众深受灭顶之灾,仅仅上黄黄氏就有泱泱七百余口大族几乎全部蒙难,仅有黄绍二在外乡任教谕携其子黄谦一幸免生还。今日上黄成为溧阳重镇,与上黄黄氏的复始繁衍有着极大的关系。如今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回忆过去的苦难,也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