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千米、白
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兴之所至,吟诵成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重庆的43天中,毛泽东除
主持谈判外,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广泛接触。柳亚子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结识的
老朋友。8月30日,毛泽东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席间,柳亚子赠毛泽东
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
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9月2日,《新华日
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
1、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
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
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
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
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
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3、赏析: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
地作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毛
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沁园春·雪》,又充分地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
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是: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真是既雄伟又壮丽,而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毛泽东来到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词作赏析
这首词意境广阔,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诗情奔放。论空间,纵横万里之大:论时间,古今千年之久;论天象,有冰封雪飘,日出天晴;论地形,有大河奔流,群山耸立;论人物,从秦皇、汉武,直到今天的革命英雄;论景物,从深谷的河流,直到高空飞翔的大鸟。
通篇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体现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惊涛拍岸千堆雪——《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
具体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而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该词气势恢宏,分上下两阕(què),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10月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