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运用创业思维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800字
1个回答
2016-12-10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
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
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