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句和表达情感
3个回答
2016-12-16
展开全部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瘼。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 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有时一想到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杜甫诗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诗人在回奉先县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置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啕,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他富感于叙。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角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如《北征》描述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将近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来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万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最早从周代民开始。到了两汉乐府民,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到了建安时代的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一个突出的奇峰。
(一)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摆脱了乐府古调的拘束。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溶抒情于叙事中等。他掌握和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说杜甫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其中之一则是“杜诗无所不入”,凡是别人能写文章的素材,杜甫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他还广泛地吸收前人成功的艺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撷取了《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总结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使诗内容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古人,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新题,直接开创了中唐新乐府的先声,为后代诗人指出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生活的创作道路。
(二)杜甫以写诗为祖传的事业,很注重艺术的锤炼,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力求创作出诗的完美,杜甫诗讲究苦学、苦思和功力,注重炼字、炼句、炼篇章。例如,杜诗学习民运用对话和口语,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得闲的诗句,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众。在炼字上,杜诗具有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炼出字义的伸缩性,言浅而味远,表情彻要,写物传神。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的“垂”字和“涌”字,就历来被人们称绝。在炼句(炼意)方面,也是炼出个性精神。例如《秋兴八首》其八中的诗句“让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枝”,用错综倒装句法。《曲江二首》其二,描写精微自然的诗句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等,上下句的关系既相承又相对,既相合又相离。
(三)杜甫诗在审美意识上,成为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杜甫以儒家诗教作为创作的准则,用自己最真诚、最纯厚的态度和爱国热情、忧思的博大情怀,集儒家诗学的大成,开创“诗史”感事写意的新风尚,直接引发中唐诗人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的转变。无稹、白居易一派的新乐府诗人,就是继承了杜甫诗的感 事写意,偏重于教化,走向感事美刺的创作道路;韩孟一派诗人,继承了杜甫诗的感事写意,偏重于抒写内心世界,走向追奇求变求新的创作道路。杜甫的爱国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和历史上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朝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就受到杜甫的影响,陆游从杜诗中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路,创作出许许多多可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特别酷爱杜甫诗,在燕京坐牢的几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正是因为杜甫民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事叙事,所以杜甫诗在文学史上才引起历代仁人志士的感情共鸣。
总之,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上,杜甫的诗都超越了他先前同辈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丰富的社会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成就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更是将现实主义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成为后世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瘼。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 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有时一想到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杜甫诗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诗人在回奉先县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置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啕,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他富感于叙。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角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如《北征》描述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将近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来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万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最早从周代民开始。到了两汉乐府民,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到了建安时代的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一个突出的奇峰。
(一)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摆脱了乐府古调的拘束。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溶抒情于叙事中等。他掌握和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说杜甫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其中之一则是“杜诗无所不入”,凡是别人能写文章的素材,杜甫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他还广泛地吸收前人成功的艺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撷取了《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总结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使诗内容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古人,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新题,直接开创了中唐新乐府的先声,为后代诗人指出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生活的创作道路。
(二)杜甫以写诗为祖传的事业,很注重艺术的锤炼,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力求创作出诗的完美,杜甫诗讲究苦学、苦思和功力,注重炼字、炼句、炼篇章。例如,杜诗学习民运用对话和口语,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得响、字字不得闲的诗句,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众。在炼字上,杜诗具有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炼出字义的伸缩性,言浅而味远,表情彻要,写物传神。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的“垂”字和“涌”字,就历来被人们称绝。在炼句(炼意)方面,也是炼出个性精神。例如《秋兴八首》其八中的诗句“让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枝”,用错综倒装句法。《曲江二首》其二,描写精微自然的诗句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等,上下句的关系既相承又相对,既相合又相离。
(三)杜甫诗在审美意识上,成为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杜甫以儒家诗教作为创作的准则,用自己最真诚、最纯厚的态度和爱国热情、忧思的博大情怀,集儒家诗学的大成,开创“诗史”感事写意的新风尚,直接引发中唐诗人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的转变。无稹、白居易一派的新乐府诗人,就是继承了杜甫诗的感 事写意,偏重于教化,走向感事美刺的创作道路;韩孟一派诗人,继承了杜甫诗的感事写意,偏重于抒写内心世界,走向追奇求变求新的创作道路。杜甫的爱国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和历史上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朝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就受到杜甫的影响,陆游从杜诗中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路,创作出许许多多可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特别酷爱杜甫诗,在燕京坐牢的几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正是因为杜甫民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事叙事,所以杜甫诗在文学史上才引起历代仁人志士的感情共鸣。
总之,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上,杜甫的诗都超越了他先前同辈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丰富的社会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成就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更是将现实主义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成为后世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
展开全部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时的作品。诗以设问开始,紧扣“望”字,描绘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写远望:泰山连绵千里,起伏不断。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切神奇和壮观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五六句写细望:白云层生,归鸟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写望中所感,抒发了作者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奋发有为的精神。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诗写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应役的情况,表现了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纯用纪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叙述征役驱迫之苦。次八句备述老妇申诉之词,从“三男”的情况已见从役之惨。再次八句写老妇被迫应征,足见官吏之凶。最后归结到“独与老翁别”。诗虽只叙事,不着抒情和议论,但诗人的批判态度却十分显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诗人此时正陷贼居长安。诗中抒发了优乱伤春的感情。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面对长安的残破荒芜、人事全非,不禁伤心泪下。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战乱不断,家书隔绝,思乡益深。发白更短,正是忧乱思家所致。此诗沉郁悲凉,情景浑然一体。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时的作品。诗以设问开始,紧扣“望”字,描绘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写远望:泰山连绵千里,起伏不断。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切神奇和壮观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五六句写细望:白云层生,归鸟入眼,令人神往。最后写望中所感,抒发了作者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奋发有为的精神。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杜甫陷贼长安时所作。诗写诗人对月思念家室。其写思念不是从自己长安这边说起,而是从鄜州那边的妻子说起,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益见思念之深。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己,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颔联写女儿随母亲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伤情。颈联设想妻子看月时的情景,“云鬟湿”说明妻子伫立望月之久。尾联写希望,盼望能够聚首相依。可见老杜钟情之至,也说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诗写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应役的情况,表现了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人纯用纪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叙述征役驱迫之苦。次八句备述老妇申诉之词,从“三男”的情况已见从役之惨。再次八句写老妇被迫应征,足见官吏之凶。最后归结到“独与老翁别”。诗虽只叙事,不着抒情和议论,但诗人的批判态度却十分显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诗人此时正陷贼居长安。诗中抒发了优乱伤春的感情。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面对长安的残破荒芜、人事全非,不禁伤心泪下。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战乱不断,家书隔绝,思乡益深。发白更短,正是忧乱思家所致。此诗沉郁悲凉,情景浑然一体。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游览兼咏史的诗,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诗题曰《蜀相》,而不是《诸葛祠》,可见此诗意在写人,写出丞相一生的功绩,表达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诗的前半写祠堂之景。一个“自”字和一个“空”字说明祠堂的荒凉,感物思人,引出后半写丞相之事。“天下计”写出丞相开创大业、挽救时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见出丞相鞠躬尽瘁的报国苦衷。“出师未捷”既有对丞相未竟事业的惋惜,又有对自己才困时艰的感叹。此诗感人至深,故刘辰翁说:“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