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变清的原因是什么?
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补水,受断流影响而破坏的湿地环境得到了修复。
由于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补水,受断流影响而破坏的湿地环境得到了修复,大面积的盐碱地上长出了芦苇,一度消失的鸟类和鱼类重现,甚至已成为全球性濒危鸟类黑嘴鸥的主要栖息地。
愈加精细的水量分配和严格的入河排污口监管,对沿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也形成倒逼机制。除定期开展入河排污口核查外,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行政许可也十分严格,如果没有纳污空间就会否决,每年都有企业的申请被驳回。
扩展资料:
中国黄河水质的相关情况:
1、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2、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3、全流域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大于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100座,总装机容量2727.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37.2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的6.1%,在全国7大江河中居第二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黄河水质好转 保护黄河正在成为民间共识
2024-07-16 广告
提起黄河,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我们的母亲河。源起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黄河水奔波9个省(自治区)后,以一个“几”字形的流转最后奔腾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和 丘陵为主,由于黄河中段经过我国的黄土高原,所以黄河水带走了大量的泥沙,黄河水浑浊发黄,所以才叫黄河。
黄河水的黄可以用“一碗水,半碗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也可以形容它的黄,那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世界的五大长河之一。每年黄河都会产生16亿吨的泥沙,其中只有12亿吨被水带入大海,剩下4吨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留在了黄河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地貌,特别适合于种植。
黄河虽然贵为“母亲河”,但它并不像一个母亲一样处处呵护自己孩子。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时间,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就有543次,决堤次数有1590次,黄河改道26次。于是就有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这个困扰千年的自然灾害一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然而,黄河水的黄已经在最年几年变了一个模样,黄河水居然变清了。黄河的泥沙也由之前的每年16亿吨减少到了现在的每年3亿吨左右。其实历史上的黄河水也有变清的记载,据说是有43次。其中最长的一次黄河水变清是在1727年,黄河变清2000余里长,持续了22天。其实在非汛期的时间,黄河水大部分河段都是比较清的。
究其黄河水变清的原因,据专家说,要归功于我国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当然还有气候变化的因素。我国从1946年开始开展“全面治黄”工作部署,到现在经过几辈人的艰苦付出,才终于让“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得以扭转。
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最大贡献者竟然是来自于采沙。没错,我国最近十几年以来,全国都在大力发展城镇建设,在疯狂的基建和地产的催动之下,诞生了基建需求最大的“采沙热”。大家都知道搞基建盖房子就需要大量的沙子,而在每年被消耗的几十亿吨的沙子中,黄河沙反而是最好的一种建筑沙。
在山西保德县,沿黄河两岸就有至少三四十处的才沙场。而在绥德的一侧黄河岸也有31个采沙场,黄河对岸的柳林县也有几十个。一路下来,在西兴、吉县和河津等河段,同样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才沙场。经过初略的估计,这些才沙场每年从黄河水底挖走的泥沙就有1亿多吨。
资料显示,长时间以来,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左右,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
16亿吨是个什么概念?水利部黄委会原副总工程师李文家在接受采访时做了一个比喻:如果用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认为,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沙4亿吨左右,到2030年适宜治理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后,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6亿~6.5亿吨。实测结果显示,上述目标早已超额实现: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黄泥沙量仅为2.64亿吨。
是什么原因让黄河年均入黄泥沙量从16亿吨骤降到不足3亿吨?李文家称,“这个实测数据的变化是可信的,但是关于骤减原因,专家们争议非常大,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他表示,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相关治理规划中提到,在1919年至1960年黄河年均来沙16亿吨,通过做好坡面上造林、种草、梯田、封禁和沟道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引黄引沙和非专门拦沙水库拦沙,到2010年,将黄河年均入黄泥沙量减少5亿吨,完成这个目标后,黄河年均入沙量为10亿~11亿吨。
封禁治理是指对稀疏植被采取封禁管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辅以人工补植和抚育管理,促进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
“我们算了一笔账,即便完全做好上述措施,理论上,黄河的年均入泥沙量至少还得有8亿吨。但是,让大家困惑的是,现在水土保持工作还在持续,淤地坝建设的数量还不到规划中提到的1/3,怎么一下子骤减到不到3亿吨了?”
李文家认为,在水土保持、建水库拦沙等因素外,黄河入沙量降低还与人为采沙、露天煤矿开采、天气因素等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在黄河的采沙量激增,但是到底挖了多少不好统计。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一直没有把降雨变化规律搞清楚。”为探究降雨与黄河泥沙的关系,李文家曾专门做过一个研究。
他把1954-1996年(这些年黄河来沙量较多)中降雨量产生的相应洪水等数据全部调出来,作为一组数据,找出产沙降雨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中国水土保持工作效果在2006年开始显现,所以,他就从2007年开始算起,一直查询到2014年的降雨量情况,又作为一组数据,从这组数据中,找出有七次降雨具备产大沙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前一组降雨出现大的泥沙,第二组却没出现?李文家认为,其中的原因是这七次降雨的地方在非高产沙区。但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多少难以定量,他没有得出一个减沙的明确答案。“今后,降雨对黄河来沙量变化的影响值得研究。”
黄河水变清原因还需进一步的密切关注。
黄河水变清,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看完你就知道了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