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求一共有多少的解决问题的评课稿及反思
展开全部
今天王老师到我们学校对我们这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我有幸能得到王老师的指点,收获很大。
《一共有多少》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加法的起始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世界,认识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体会加法的意义—合并。教学重难点在我的整个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物演示—图像表征—符号运算”的过渡没体现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最好的手段,而在我这节课中考虑到符号表征在第一单元数数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意识,在此基础上不必要太花时间,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点是学生虽然会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画简单符号等)来表示数字,但是还没有经历过用图像表征,符号运算来表示加法的意义,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从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明白他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由于我之前那错误的意识,也导致我在课堂上准备的学具,教具都不够充分。老师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与环节的链接比较散
第一环节:通过笑笑带着学习用具来做客,以笑笑这一熟悉的人物,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过“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然后教师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铅笔来演示,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师用小棒代替铅笔,学生思维有点反应不过来,到底要说铅笔还是小棒,其次由于下一步考虑到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几支铅笔,所以就设计为把两部分合起来之后学生是看不到铅笔,想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很明显在我的课堂上由于小棒很小,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还是要注重模型。关于模型没用好还体现在原来准备好的贴图铅笔模型和圆片模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而没有及时应用在教学中。导致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状况的处理上不够得当,也就是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有几只熊猫”这一情境图的设计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理解有条件才有问题。没考虑到学生能说得那么好,结果在这里我就兜兜转转,走教案绕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对核心问题的设计上还相对欠缺。在这节课上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往往最有可能误导孩子,在后面圆圈图(主要是对前两个情境图知识点的巩固)出来之后,本来是想问“怎么这三个情景都能用3+2=5这个加法算式计算呢?”,我就说成了“不对呀!怎么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结果预设中的“因为他们都是求把3个和2个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答案没出来,而是说出了“你不喜欢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还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结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没有突出重点。
考虑一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到十分钟,在两个主情景过后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小环节,可以伸伸懒腰,或者是趴着休息一下,时间不多,但是这对孩子们接下来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上都有在实行的,个人觉得效果很好。
“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这两幅情景图都有其特别的用意,“一共有几支铅笔”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最后并通过数一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算式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情境图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从实物操作到图像表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从用铅笔演示到学生用小棒演示这个过程。而“有几只熊猫”是在第一个大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经历了从实物到图像再到符号表征,最后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就是说3+2=5是在学生经历了这样整一个过程,并明白了是要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个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再让学生说说3、2、5在这两幅图中表示的意义,最后再让他们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解决。在我的整一节课中都没有突出。
第三环节:练习的设计上量还是相对较少,设计不够合理。特别是最后一道“说一说3+2=5在图中表示的意义”,前面课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讨3+2=5,在这练习中可以适当调整成“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来表示?”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主要问题是整节课看起来都是老师在说,而是缺少了让学生多说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其实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力。这节课可以合作学习的地方有:铅笔图让学生用小棒演示时,可以互相演示给同桌看;熊猫图用圆圈表示之后如何数?可以先跟同桌说一说;3+2=5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可以先告诉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教和学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不是很懂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慢慢懂了。
四、板书设计乱
一个黑板写了三个3+2=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误导学生。板书也体现不出重难点,黑板上都是老师的字迹,而没有学生的作品,感觉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黑板上没有直观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书写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后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还有一点我要提高的就是书写的能力。
今后要改进的方面有:
一、 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要吃透教材,对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识点要到位,这样才能在生成的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东西,为课堂所用。
二、 在课的设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要做好整合,以防让人感觉课很散。
三、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节都训练。
四、 要加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特别要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声发言的习惯。
《一共有多少》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加法的起始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世界,认识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体会加法的意义—合并。教学重难点在我的整个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物演示—图像表征—符号运算”的过渡没体现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最好的手段,而在我这节课中考虑到符号表征在第一单元数数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意识,在此基础上不必要太花时间,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点是学生虽然会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画简单符号等)来表示数字,但是还没有经历过用图像表征,符号运算来表示加法的意义,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从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明白他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由于我之前那错误的意识,也导致我在课堂上准备的学具,教具都不够充分。老师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与环节的链接比较散
第一环节:通过笑笑带着学习用具来做客,以笑笑这一熟悉的人物,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过“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然后教师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铅笔来演示,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师用小棒代替铅笔,学生思维有点反应不过来,到底要说铅笔还是小棒,其次由于下一步考虑到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几支铅笔,所以就设计为把两部分合起来之后学生是看不到铅笔,想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很明显在我的课堂上由于小棒很小,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还是要注重模型。关于模型没用好还体现在原来准备好的贴图铅笔模型和圆片模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而没有及时应用在教学中。导致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状况的处理上不够得当,也就是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有几只熊猫”这一情境图的设计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理解有条件才有问题。没考虑到学生能说得那么好,结果在这里我就兜兜转转,走教案绕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对核心问题的设计上还相对欠缺。在这节课上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往往最有可能误导孩子,在后面圆圈图(主要是对前两个情境图知识点的巩固)出来之后,本来是想问“怎么这三个情景都能用3+2=5这个加法算式计算呢?”,我就说成了“不对呀!怎么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结果预设中的“因为他们都是求把3个和2个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答案没出来,而是说出了“你不喜欢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还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结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没有突出重点。
考虑一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到十分钟,在两个主情景过后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小环节,可以伸伸懒腰,或者是趴着休息一下,时间不多,但是这对孩子们接下来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上都有在实行的,个人觉得效果很好。
“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这两幅情景图都有其特别的用意,“一共有几支铅笔”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最后并通过数一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算式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情境图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从实物操作到图像表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从用铅笔演示到学生用小棒演示这个过程。而“有几只熊猫”是在第一个大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经历了从实物到图像再到符号表征,最后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就是说3+2=5是在学生经历了这样整一个过程,并明白了是要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个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再让学生说说3、2、5在这两幅图中表示的意义,最后再让他们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解决。在我的整一节课中都没有突出。
第三环节:练习的设计上量还是相对较少,设计不够合理。特别是最后一道“说一说3+2=5在图中表示的意义”,前面课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讨3+2=5,在这练习中可以适当调整成“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来表示?”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主要问题是整节课看起来都是老师在说,而是缺少了让学生多说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其实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力。这节课可以合作学习的地方有:铅笔图让学生用小棒演示时,可以互相演示给同桌看;熊猫图用圆圈表示之后如何数?可以先跟同桌说一说;3+2=5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可以先告诉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教和学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不是很懂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慢慢懂了。
四、板书设计乱
一个黑板写了三个3+2=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误导学生。板书也体现不出重难点,黑板上都是老师的字迹,而没有学生的作品,感觉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黑板上没有直观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书写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后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还有一点我要提高的就是书写的能力。
今后要改进的方面有:
一、 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要吃透教材,对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识点要到位,这样才能在生成的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东西,为课堂所用。
二、 在课的设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要做好整合,以防让人感觉课很散。
三、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节都训练。
四、 要加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特别要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声发言的习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