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趣

 我来答
倔强华叔
2017-04-1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倔强华叔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44756 获赞数:770140
曾获市级县级先进工作者。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老师不在是满堂灌了,但还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的问题,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呢?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这几个转变,才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重视传授知识向重视创新精神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注重的是传授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数学知识,从教材的编写到老师的讲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教材一改繁、难、偏、旧的旧教材体系,减少了与实践生活关系不密切的概念性知识等,增多了能力培训的内容如探究活动,旨在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侧重于知识的获得,而更侧重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模式,出发点都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养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或进行大量的重复习题训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教给学生:透过数学知识之外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做人的道理,独立的人格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更有智慧的人.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学生参与、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初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三、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要求向鼓励个性发展转变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个性或个体倾向性为本实施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总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数学教育,要充分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培植和发挥,培养其自信心,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培养和发展.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相信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
倔强华叔
2018-07-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倔强华叔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44756 获赞数:770140
曾获市级县级先进工作者。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老师不在是满堂灌了,但还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的问题,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呢?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这几个转变,才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重视传授知识向重视创新精神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注重的是传授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数学知识,从教材的编写到老师的讲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教材一改繁、难、偏、旧的旧教材体系,减少了与实践生活关系不密切的概念性知识等,增多了能力培训的内容如探究活动,旨在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侧重于知识的获得,而更侧重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模式,出发点都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养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或进行大量的重复习题训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教给学生:透过数学知识之外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做人的道理,独立的人格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更有智慧的人.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学生参与、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初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三、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要求向鼓励个性发展转变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个性或个体倾向性为本实施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总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数学教育,要充分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培植和发挥,培养其自信心,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培养和发展.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相信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何世珍v
2017-04-1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何世珍v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4917 获赞数:7549
在校期间取得多项创意奖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思考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思考才是数学学习的“根”。但是怎样的思考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是为了“思考”而思考,还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主动去想呢?
在 《众数》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众数的概念和特点后,我设计了一道题:
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你是教练员,你会选哪个运动员去参赛?因为这道题中甲、乙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5,而甲的众数是9.5,乙的众数是10,学生经过思考,会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应该让乙去,因为他的众数是10,说明他的枪法很准,容易获得奖牌;有的认为应该让甲去,虽然他的众数是9.5,可是其余的成绩很接近,说明他的成绩很稳定,心理素质好,也会获得奖牌的。这样,既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又交流了同学的意见,让孩子们的思维碰撞,丰富了孩子的见识。
因此,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中要避免重“趣”不重“思”的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情境与思考、活动与思考的关系,明确只有为思考服务,促进学生思考探究的情境才是好的数学情境。可能这样的教学不会赢得听课老师的掌声,但这却是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的。
二、语言让课堂更有感染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有句名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很多人认为数学课缺乏语言的魅力,数学老师的语言应该清晰条理,简洁,我却认为抑扬顿挫的声调、优美的语句同样可以引起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使数学课堂更有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互质数”的概念时,“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让学生读完后,发现本题的重点字眼:只有。并用重读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如果漏掉“只”字,就是一句错误的定义。
例如,在教学《约分》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长江干流受污染的河流占全长的4/5和长江干流受污染的河流占全长的80/100一样吗?”,我先让学生观赏美丽的长江,并配上解说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观看被污染的长江干流,低沉的语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适当的情景,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又让他们接受了环保教育,更体现了学科的融合,使课堂更有感染力。
三、多媒体信息让课堂更有活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在学习图形时,抽象的语言无法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图形的特征,因此在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讨论。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点,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又通过观察长方体框架中三组棱的运行情况,概括出相对的长度相等;最后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关系,CAI课件动态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画面,提问: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从而得出结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如教学“周长”这一概念时,可以按以下步骤作表象的刺激:①用红色描正方形的一周;②将这一周闪动两次;③去掉具象,保留抽象的图形;④把正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这样,随着动态演示方式的变化,“周长”这一对象刺激的强度逐步加深,知觉对象的运动性逐渐增强,学生对于“周长”的表象(封闭线形、可度量)越发清晰、牢固。
利用多媒体信息既节省了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提高了效率。又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具体、形象有趣,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不是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动,而是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来预设的课堂活动。一节精彩的数学课,不仅是教学的预设合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的效果。只要是让学生乐于学、乐于思、乐于做的教学,就是有生命力、有感染力、有活力的课堂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黄毛小丫头521
2017-04-16 · TA获得超过128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8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6.8万
展开全部
一、数学课要“有趣”首先数学教师要“有趣”


教师良好的讲台形象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
形象生动的比喻,
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情趣。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如同画龙点
睛,给学生开启聪明之门;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让人浅
斟细酌,回味无穷。一个富有哲理的警句,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
围中,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学习,变机械模拟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
考,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实际。
我们要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能
力去感染孩子,
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拉近数学与我们的距离,从而使数学活动生活化、自主化、趣味化。

1
、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让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
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创设问题情境,
把数学问题同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和
物相联系,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数学原理的欲望,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现象

原理

应用这一过程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