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 好奇心 探究欲望
一、激发欲望,赋于学生探究的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
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
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
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指导观察,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
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
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其实,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着力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物聚于所好”,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多种实验形式,如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家庭实验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
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方法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家庭实验的开展,让他们将所学用于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鼓励质疑,挖掘学生探究潜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我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木块如果湿了肯定会导电,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他继续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论文。在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五、延伸课外,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40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
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一些小制作,回到家里去,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不断改进,直到满意。如指南针的制作:用什么材料制作指南针和底盘,怎样才能让指南针自由转动等,学生只有不断摸索,逐个突破,才能做成一个较满意的指南针。又如,在对空气研究时,可以做空气枪。对浮力进行研究时,做一艘潜水艇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
趣。小制作可以在课堂上讲清原理后,作为课外作业。鼓励学生有所创新,进行发明创造。
总之,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 好奇心 探究欲望
一、激发欲望,赋于学生探究的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
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
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
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指导观察,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
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
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其实,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着力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物聚于所好”,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多种实验形式,如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家庭实验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
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方法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家庭实验的开展,让他们将所学用于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鼓励质疑,挖掘学生探究潜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我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木块如果湿了肯定会导电,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他继续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论文。在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五、延伸课外,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40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
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一些小制作,回到家里去,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不断改进,直到满意。如指南针的制作:用什么材料制作指南针和底盘,怎样才能让指南针自由转动等,学生只有不断摸索,逐个突破,才能做成一个较满意的指南针。又如,在对空气研究时,可以做空气枪。对浮力进行研究时,做一艘潜水艇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
趣。小制作可以在课堂上讲清原理后,作为课外作业。鼓励学生有所创新,进行发明创造。
总之,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