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姐姐救救妹妹呀~我要写论文但资料太少, 20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黎族的族称。黎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匠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中,对海南岛上汉族以外的原住居民有许多不同称呼,如西汉时称为"里"、"蛮"。隋、唐时代则称"俚"、"僚"交称。但这些名称大都是当时对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并不是专指黎族。"黎"这一族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文献上,这一专用族名到宗代才固定焉,一直沿用至今。
为何黎为"黎"?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如《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儋州)俗称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又《桂海虞街志》记载?"(海南)岛之中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旁,号黎人。"到了明代后期,则认为"黎"是从古代的"俚"音转化而来的,而清道光《广东通志》的《列传·俚户》条则把以上两种观念结合起来,认为"俗呼山岭为黎,而俚居期间,于是讹俚为黎"。解放后,我国语言学者,对黎族名称也作了研究。黎族内部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区,有各自不同的称谓,如孝、杞、美孚、润、赛等五种称呼。但黎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时,都普遍称为"赛",欧阳觉亚在《黎族名称由来小议》中,认为黎族名称的演变,可能与黎族的自称"赛"在不同时代里读音发生变化有关。隋代以前可能音?quot;俚",到中古时音近"黎"。"俚"之所以讹为"黎",是古时人们根据当时黎族自称的实际读音而对"俚"字的改正,由此"俚"和"黎"都是黎族自称的音译。
黎 族的族源,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或更早一些,在年代上相当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黎族历来都是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
解放后,我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民族学等各方面材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黎族与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诸语言的壮、侗、水、傣、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从古代"百越"族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与"百越"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在考古学上已得到证实。据史学界推断,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一些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居住在沿海和全岛各地,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后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征剿和近代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使大部分黎族人民退居内地深山。对黎族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黎族来源于南洋(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古代民族。有关专家学者从303个黎族人体测量材料分析比较中,认为一部分黎族在血统上与正马来接(亦称印度尼西亚)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杂有少数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成份,提出了黎族来源的多源说,并由此推断黎族中的一部分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从海道进入海南岛,与南洋群岛诸民族有明显的关系。
《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认为黎族的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印度尼西亚的古代马来民族、印度支那大陆各民族有明显的类似,是经过几次的民族迁徙浪潮,从南方进入海南岛。在《海南岛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一文中,提出从黎族的纹身、装饰、织绣、纺织、物品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认为黎族的文化系统属太平洋四个文化区中的印度尼西亚区,与南洋群岛各民族所有者大同小异,从而推断黎族源于南洋各民族。
◇疍民◇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世居三亚市。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疍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疍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非备猪、羊奠祀不可,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因陵谷变迁,沧海桑田,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疍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疍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新村港等地谋生。职业仍"以鱼为生"。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疍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3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 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色笠带。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黎族舞蹈◇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
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黎妇们轻快的舂米动作呈现健美的舞蹈姿态。这个舞蹈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是相似。
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椰壳舞”,很富于椰岛情调和风味。它是将若干个椰子壳对半锯开,顶部和底部分别穿孔,并用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舞者双脚趾挟着椰叶,脚踩底部半边的椰壳(类似踩高跷),双手则仞着顶部半边的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型的拍打,又可自由变换各种队形和图形。椰壳互敲成清脆响声,充满黎家乡村气息,极富儿童情趣,很适宜少年儿童们的表演。
解放后,黎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少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传统舞蹈加工、改编和创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半边裙子》、《五朵红云》和《草笠舞》等,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得到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族歌谣◇
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和王(女不)大。符其贤被吸收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当专业歌唱家,曾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他的黎族民歌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王(女不)大曾在县、省、全国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黎族民歌的歌词歌曲是她自己创作的,曾在省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听众热烈的赞赏。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海南岛换花节◇
换花节是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节日盛会。
换花节是原琼山市特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以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如今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换花,其活动的形式、规模、范围、区域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着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的仍保留着换花节这类民俗节日,其中尤以府城的庆典热烈而令人难忘。换花节的高潮出现在当日夜晚,最壮观的场面出现于海口市海府路至琼山市府城镇地段。
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
现在的换花节跟以前比起来似乎少了种气氛。一是拿花的人已不多了,虽然现在的换花节比以前更热闹了,但人群也变的复杂了。走在路上,总会有小伙子恶意的来抢你手中的花;二是大伙似乎都是去凑热闹的。走在路上只看到你来我往的人群,以往互道祝愿的景象已基本看不到了。
冬至(Winter Solstice)--12月22日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光在冬至这天直射南回归线,北斗球 白昼渐长。过了冬至就进入“数九寒天”。数九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9天为一个“九”。“九九”过完,才是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日。我国古代对冬至节非常重视。这一天,文武百官在朝贺了皇帝之后还要互相朝贺。百姓中,这天要给父母拜节,给老师拜节,人们也互相祝贺。到现在,还有“冬至大过年”的夸张说法。冬至这天也是很重要的祭祀日。自周至清,历代的礼仪中都有冬至日祭天的规定,北就天坛里的圜丘,就是明清两代冬至传颂天的地方。同时还有祭祀宗庙的活动,皇帝要到太庙去“荐新”,用新收获的黍米做的食品去祭祀先皇,老百姓家也要祭祖。
海南省文昌、琼海等东部地区,此日除在家祭祖外,还外出扫墓,仪式与清明节相同,但规模比清明节小。万宁市个别乡镇把冬至节称为"饲牛节",当日让耕牛休息。海南普遍习俗是家家户户做果过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都要举办民间歌节。歌节从儋州民歌活动演变而来,发源于宋代。歌节从下午3时开始,至6时是“赛歌会”,由一个村的一组男青年与另一个村的女青年各站一列,面对面进行对歌,直到唱倒对方为止。用海南话对歌称为“调声”,用儋州话对歌“呃尚”。夜晚以村为主体举办“中秋情歌酒会”,男女青年对歌、敬酒、赏月、吃月饼,以歌投情……
2月5日消息 正月里过完大年初一,到初二后是拜年走亲戚、看大戏、求平安吉祥的吉日,在这之后到十五前在海南文昌各乡村里又是一段热闹的日子。按习俗在文昌北部锦山、罗豆、铺前等地的村里要“做开灯戏”,在文昌的南面迈号、会文、重兴等地户户“打盅盘、送灯”,以求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福寿安康。新婚的家庭求生个聪明的孩子,做生意的家庭就求个红红火火,孩子上学的就希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北大、清华什么的名校……。总之,就是祝愿大家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上一篇文章:海南旅游
下一篇文章:海南特产
【关闭窗口】
为何黎为"黎"?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如《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儋州)俗称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又《桂海虞街志》记载?"(海南)岛之中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旁,号黎人。"到了明代后期,则认为"黎"是从古代的"俚"音转化而来的,而清道光《广东通志》的《列传·俚户》条则把以上两种观念结合起来,认为"俗呼山岭为黎,而俚居期间,于是讹俚为黎"。解放后,我国语言学者,对黎族名称也作了研究。黎族内部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区,有各自不同的称谓,如孝、杞、美孚、润、赛等五种称呼。但黎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时,都普遍称为"赛",欧阳觉亚在《黎族名称由来小议》中,认为黎族名称的演变,可能与黎族的自称"赛"在不同时代里读音发生变化有关。隋代以前可能音?quot;俚",到中古时音近"黎"。"俚"之所以讹为"黎",是古时人们根据当时黎族自称的实际读音而对"俚"字的改正,由此"俚"和"黎"都是黎族自称的音译。
黎 族的族源,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或更早一些,在年代上相当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黎族历来都是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
解放后,我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民族学等各方面材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黎族与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诸语言的壮、侗、水、傣、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从古代"百越"族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与"百越"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在考古学上已得到证实。据史学界推断,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一些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居住在沿海和全岛各地,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后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征剿和近代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使大部分黎族人民退居内地深山。对黎族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黎族来源于南洋(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古代民族。有关专家学者从303个黎族人体测量材料分析比较中,认为一部分黎族在血统上与正马来接(亦称印度尼西亚)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杂有少数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成份,提出了黎族来源的多源说,并由此推断黎族中的一部分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从海道进入海南岛,与南洋群岛诸民族有明显的关系。
《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认为黎族的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印度尼西亚的古代马来民族、印度支那大陆各民族有明显的类似,是经过几次的民族迁徙浪潮,从南方进入海南岛。在《海南岛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一文中,提出从黎族的纹身、装饰、织绣、纺织、物品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认为黎族的文化系统属太平洋四个文化区中的印度尼西亚区,与南洋群岛各民族所有者大同小异,从而推断黎族源于南洋各民族。
◇疍民◇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世居三亚市。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疍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疍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非备猪、羊奠祀不可,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因陵谷变迁,沧海桑田,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疍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疍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新村港等地谋生。职业仍"以鱼为生"。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疍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3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 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色笠带。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黎族舞蹈◇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
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黎妇们轻快的舂米动作呈现健美的舞蹈姿态。这个舞蹈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是相似。
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椰壳舞”,很富于椰岛情调和风味。它是将若干个椰子壳对半锯开,顶部和底部分别穿孔,并用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舞者双脚趾挟着椰叶,脚踩底部半边的椰壳(类似踩高跷),双手则仞着顶部半边的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型的拍打,又可自由变换各种队形和图形。椰壳互敲成清脆响声,充满黎家乡村气息,极富儿童情趣,很适宜少年儿童们的表演。
解放后,黎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少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传统舞蹈加工、改编和创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半边裙子》、《五朵红云》和《草笠舞》等,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得到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族歌谣◇
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和王(女不)大。符其贤被吸收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当专业歌唱家,曾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他的黎族民歌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王(女不)大曾在县、省、全国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黎族民歌的歌词歌曲是她自己创作的,曾在省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听众热烈的赞赏。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海南岛换花节◇
换花节是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节日盛会。
换花节是原琼山市特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以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如今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换花,其活动的形式、规模、范围、区域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着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的仍保留着换花节这类民俗节日,其中尤以府城的庆典热烈而令人难忘。换花节的高潮出现在当日夜晚,最壮观的场面出现于海口市海府路至琼山市府城镇地段。
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
现在的换花节跟以前比起来似乎少了种气氛。一是拿花的人已不多了,虽然现在的换花节比以前更热闹了,但人群也变的复杂了。走在路上,总会有小伙子恶意的来抢你手中的花;二是大伙似乎都是去凑热闹的。走在路上只看到你来我往的人群,以往互道祝愿的景象已基本看不到了。
冬至(Winter Solstice)--12月22日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光在冬至这天直射南回归线,北斗球 白昼渐长。过了冬至就进入“数九寒天”。数九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9天为一个“九”。“九九”过完,才是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日。我国古代对冬至节非常重视。这一天,文武百官在朝贺了皇帝之后还要互相朝贺。百姓中,这天要给父母拜节,给老师拜节,人们也互相祝贺。到现在,还有“冬至大过年”的夸张说法。冬至这天也是很重要的祭祀日。自周至清,历代的礼仪中都有冬至日祭天的规定,北就天坛里的圜丘,就是明清两代冬至传颂天的地方。同时还有祭祀宗庙的活动,皇帝要到太庙去“荐新”,用新收获的黍米做的食品去祭祀先皇,老百姓家也要祭祖。
海南省文昌、琼海等东部地区,此日除在家祭祖外,还外出扫墓,仪式与清明节相同,但规模比清明节小。万宁市个别乡镇把冬至节称为"饲牛节",当日让耕牛休息。海南普遍习俗是家家户户做果过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都要举办民间歌节。歌节从儋州民歌活动演变而来,发源于宋代。歌节从下午3时开始,至6时是“赛歌会”,由一个村的一组男青年与另一个村的女青年各站一列,面对面进行对歌,直到唱倒对方为止。用海南话对歌称为“调声”,用儋州话对歌“呃尚”。夜晚以村为主体举办“中秋情歌酒会”,男女青年对歌、敬酒、赏月、吃月饼,以歌投情……
2月5日消息 正月里过完大年初一,到初二后是拜年走亲戚、看大戏、求平安吉祥的吉日,在这之后到十五前在海南文昌各乡村里又是一段热闹的日子。按习俗在文昌北部锦山、罗豆、铺前等地的村里要“做开灯戏”,在文昌的南面迈号、会文、重兴等地户户“打盅盘、送灯”,以求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福寿安康。新婚的家庭求生个聪明的孩子,做生意的家庭就求个红红火火,孩子上学的就希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北大、清华什么的名校……。总之,就是祝愿大家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上一篇文章:海南旅游
下一篇文章:海南特产
【关闭窗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