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美两国出台的政策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5

 我来答
shiyuanlei

2022-05-03 · TA获得超过68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49
采纳率:51%
帮助的人:72.8万
展开全部
提起二战爆发的原因,战前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因为他们在战前对纳粹德国侵略行径的姑息纵容,还抱有“祸水东引”的不良用心,才使侵略者野心不断膨胀,结果就是养虎为患,导致战争一开始,他们就首先遭到侵略者的反噬。

最终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希特勒“横扫西欧”的行动中,他们一个也跑不掉。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然这种姑息养奸的“绥靖政策”会给世界带来那么大的破坏,那战前作为世界老大、老二的英法就看不出侵略者的野心是永无止境的吗?他们为什么会纵容这种行为放任不管呢?

事实是,他们也能看出这种“绥靖政策”到最后的严重后果,也知道这样做无异于与虎谋皮。但他们却不得不去这样做?

因为一是英法等国的战后实力不允许,二是英法等国的社会民心思潮也不允许,三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更不允许。

本文,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下这段历史,来探究下“绥靖政策”背后深刻的经济动因和社会思潮根源,以及面对霸权主义,怎么样应对才是上上策。


一、
我国的一本古代兵书《司马法·仁本》里有一句至理名言:“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以往我们在理解这句名言时,侧重于对后半句的理解。

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因为新中国脱胎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条件下,才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建立的。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我们的岁月静好离不开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时刻保卫着这个国家。这句名言的后半句要求我们时刻警醒,即便天下太平,也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的牺牲付出,做到时时刻刻居安思危,始终要有忧患意识。

但是,这句话的前半句,“故国虽大,好战必亡;”也同样有着他的深刻内涵,只不过这句话不适合中国国情。他更适合近代以来频频发动侵略战争的西方列强,特别是作为近现代西方列强“领头羊”的英法两国,这句话对其国家发展历程的总结简直能用“恰如其分”来形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端于奥匈帝国萨拉热窝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塞族青年的一声枪响,但这并不能改变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相互掠夺的非正义的战争性质。

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虽然第一枪不是他们打的,但他们同样也是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的一方,同时也必将要承担战争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级战争,其破坏性也是空前的。

战前的英法两国都拥有广阔的世界殖民地,英国还号称“日不落”帝国,他们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世界都是独孤求败的存在。

但是经过一战的摧残后,虽然英法也是战胜国,但他们的实力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例如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青年男性被战争的炮火吞噬,导致战后劳动力严重短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渐渐成为昨日黄花。

下面讲述一战后巴黎和会的漫画就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是的,“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即便你是“日不落”帝国又怎么样?在你们和德国“鹬蚌相争”,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却让昔日的小弟美国渔翁得利,你的世界老大的位子还不是得让出来?

我们接下来就分析一下一战后的主要国家英、法、苏联等国面临着哪些困境?这些困境又是怎么影响他们不得不做出“绥靖”决策的。

二、
“一战”结束以后,作为统治世界百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大战中遭受到严重损失,战后经济一蹶不振,国力直线下滑。

特别是1929年爆发的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更是让英国经济雪上加霜。

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23%,与国防备战息息相关的生铁、钢的产量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88%,机器制造减产1/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

在金融方面,“一战”前英国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战后却欠了美国50亿美元,沦为债务国,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纽约。

1914年的英国货币发行量是3300万英镑,1920年的货币发行量便暴增到3.5亿英镑。短短六年货币暴增10倍,但工业生产直线下滑,引起的必然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1920年的英国物价是1914年的225%。

他们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从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上升;1930年英国失业人数已占工人总数的16.8%,1932年更是达到25.5%。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战后英国历届政府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这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国防军备的发展。


张伯伦

我们一提到绥靖政策,总会想到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好像绥靖政策就是张伯伦的标签。

但一辈子只坐过一次飞机的张伯伦同学表示他是被冤枉的,他不能背这个锅。他的一切决策都是顺应民心之举。

因为惨痛的人口死亡和经济恶化,让英国人民表现出对战争的十分反感和厌倦,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又十分的恐惧。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结果显示,90%的英国人不愿意参加战争。

这说明英国的反战民意,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这股社会思潮在呼吁和平的同时,也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他们诅咒战争,诋毁军备。

在这种思潮下,任何政党想要赢得选举,都必须向“反战与和平”靠拢,否则就得不到选票。
匿名用户
2018-10-04
展开全部

英美“特殊关系”,从其形成之初,双边地位就是不对等的,英国方面的刻意追求和一厢情愿以及这种不平等性的加强注定了这段关系的脆弱和不稳定。在国际关系中,不存在永恒的敌人,也不存在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双边关系的前景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双方利益诉求是否一致,在特殊关系形成的这七十年中,有过起伏动荡,也有平稳发展,短期来看双边特殊关系尚未达到立即解体的程度,但这种特殊关系是历史的产物,在未来的发展中,正常化也必然是双边关系的走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