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做豆腐、年肉、贴年红、赶乱岁、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1、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实际上也是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
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一定要趁早。
按春节的习俗,大年三十和初一都不能动刀,初二开始又有人来串门,所以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要做出年后四五天所需的全部吃食。所以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掉豆渣,煮沸用卤水点浆成为大块儿,然后再用布包好,压制而成。
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3、年肉
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称为“年肉”。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窝头与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
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4、拜神祭祖
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5、送穷鬼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汉代东方朔《岁占》收录的古俗认为,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6、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
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7、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
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以上就是部分春节习俗的介绍啦!春节习俗大多约定俗成,根据流传的惯例而来,但无法否认其中蕴含的意义深远,今天的我们依旧按照习俗来过春节!!!
春节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才结束。春节是中国的民俗,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又称之为过年,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春节有哪些习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