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矿产特点及勘查规划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截至2011年6月,全球已查明黄金资源储量约为10万t。其中,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黄金资源拥有国,已查明资源储量为3.1万t;第二是俄罗斯约有7000 t;中国目前已探明黄金储量达6864.79 t,居世界第三位。
在6864.79 t已查明资源/储量中,独立岩金矿产地约占总资源/储量的71.10%;砂金矿产地399处,占总资源/储量的7.50%;伴生金矿产地199处,主要伴生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山中,已查明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21.40%(图1)。
图1 中国金矿资源保有储量构成状况
截至2010年底,我国查明金矿资源/储量(金属量)6864.79 t;基础储量1863.41 t(其中储量869.50 t),占总资源/储量的27.14%;资源量5011.4 t,占总资源/储量的72.97%。基础储量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发展趋势看,金矿保有储量少,按现有生产规模和产量,储量与资源消耗比1∶1.7计算,服务年限仅为5~7年,按照国际惯例,找矿周期10~15年计算,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需求难以保证,资源形势极为严峻。自“八五”末以来,我国金矿勘查工作的力度迅速衰减,其与国际上黄金价格持续低迷,国内地勘单位的改组、改制,黄金地勘投资体制的变化等影响到黄金勘查投入的降低有关。
1 中国金矿地理分布
我国有30个省(区、市)分布金矿(表1),而现已探明储量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和辽宁等省(表2;图2)。
表1 我国各省矿床数统计结果
表2 我国各省矿种及矿床规模统计结果
续表
注:特大型矿床包括超大型矿床。
图2 我国金矿保有储量地区分布
2 中国金矿资源特点
2.1 已发现金矿产地数量多、规模小、品位低、分布广
据已发现矿床规模统计资料(表3),我国现有金矿产地中,已发现矿产地3407个,其中超大型金矿7处,特大型14处,大型97处,中型349处,小型1629处,矿点及矿化点1304处。矿床规模总体以中、小型为主(图3),但品位总体偏低(图4)。
表3 矿种及矿床规模统计表
图3 我国岩金储量分布区间
图4 我国岩金矿床品位分布区间
2.2 保有储量不足,结构不均衡,制约黄金工业发展
独立岩、砂金矿床保有储量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保有独立岩、砂金矿床1137处,保有储量2988.69 t。保有储量<3 t的矿区数占我国独立岩、砂金矿区总数的81%,而保有储量仅占总数的26%,即占总数81%的小矿平均保有储量仅有0.848 t。另外19%的矿区却占保有储量的74%。尤其是25个保有储量>20 t的矿床(占2.2%)保有储量达862.83 t,占岩、砂金保有总储量的28.93%。小矿多、资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来探矿工作严重滞后,使资源问题成为一大批小矿山致命的症结。
表4 我国岩砂金矿保有储量在矿区间的分布情况
从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的结构来分析,在4150.56 t总量中,有1161.84 t为伴生金,只能在开采其他金属矿种时加以回收利用,不能形成独立的生产能力。在现有的岩、砂金矿床中,有116 处为“近期难以利用”、“闭坑”、“停采”、“停建”和“近期不宜进一步工作”的矿区,其保有储量共计132.76 t。据统计,全国实际可利用的独立金矿储量为2855.91 t。我国岩、砂金保有储量的76.6%已被生产矿山所占用,4.4%是难以利用的储量,19%为近期可利用的储量(其中包含了一些规模较大,但由于选冶技术、建设条件等原因探明后不能得以正常利用的金矿床,如贵州的烂泥沟金矿,四川的东北寨金矿等,保有储量343.66 t。)
目前全国保有储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保有储量超过200 t的山东、江西、黑龙江、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南7省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6.5%。全国近半数(48.52%)的独立岩、砂金矿储量在山东、陕西、四川、河南和黑龙江5 省中,山东省一枝独秀,保有的岩、砂金储量占5 省总量的40%。
据统计,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矿产地数”比值为2.81。即从统计意义上说,一般情况下,每增加一处金矿产地,保有储量将增加2.81 t。因此,如山东省那样找到一批大矿无疑是增加储量最有效的途径,但对我国大多数省区来说,多找矿、增加矿产地仍是增加金矿储量的有效途径。
2.3 勘查工作程度低,探明储量可靠程度低,高级别储量比例偏低
从现有储量的可靠程度来分析,在4150.56 t 保有储量中,A+B+C 级储量为1215.73 t,占29.3%,D级储量为 2934.8 t,占 70.7%。在岩金保有储量中,A+B+C 级储量 732.06 t,占29.6%,D级储量占70.4%。砂金保有储量中,A+B+C级储量占48.8%,D级储量占51.2%。勘探经验和统计表明,D级储量升级为C级储量时,一般在数量上只剩下原来的1/3。由于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部分储量的升级工作进展极为缓慢,相当数量的矿山到了“等米下锅”的境地。
总体上看,我国岩金储量控制程度较低。A+B+C级储量比例>40%的仅有湖南省,介于30%~38%之间的有天津、青海、山东、贵州、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辽宁、广西和云南等11个省区,其他16个省区该系数均<30%。尤其是在过去5年中跻身于全国金产量前3名的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4省,高级储量的比例均<30%,甘肃省甚至只有14.62%。高级储量比例过低,成为制约许多矿山规模化开采的瓶颈,对实现黄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事实上大量的D级储量不能利用,加剧了许多矿山的资源危机。因此,加大矿山地勘工作力度,升级和利用现有的D级储量,是解决一批老、小矿山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
3 全国金矿资源潜力分析及区带划分
成矿区带是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的基本工作对象,所谓成矿区带是指遭受过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金矿成矿作用,金矿床集中产出的地区或地带。金矿区域成矿预测可分为信息预测和理论预测。
3.1 全国金矿区域成矿——理论预测
理论预测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吸取地质基础学科的最新成果,基于基本地质规律来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如开展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等成矿理论研究,为矿产勘查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地质人员并不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几乎所有找矿工作均遵循一定的理论思想,只是有些是经验性规律(理论),有些是搬用了“纯粹的”理论概念而已。由于潜心研究理论的科研部门和从事实际找矿的生产部门的人为分割状态,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导致了“理论找矿”与“经验找矿”之争。这样,我们面临一个如何估价、对待、应用理论的问题。
首先要看到,一种较为成熟的并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多是建立在扎实的野外观测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的基础上,对多方面资料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其中也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火山成矿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众所周知,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所有矿床类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上看,它是铜、铅、锌、银、金以及锡、镉、锑、铋等一系列副产品的主要来源;从科学上看,它冲击了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热液观点,所以与这些矿床的特征和成因有关的问题要比任何其他类型更多地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建立这种理论的基本依据,是西欧(如葡萄牙-西班牙黄铁矿带等)、日本(黑矿型矿床)、哈萨克斯坦(多金属矿床)等国家(地区)许多重要矿床实际的观测资料和实验资料,并通过后来大量涌现的实际资料(1960年以后发表5000篇以上直接与这类矿床有关的文献)而得到进一步完善,近年在东太平洋扩张海岭上发现高温(350℃)热液喷口和现代块状硫化物矿床,又得到实际的验证。这种理论为新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有些老矿区,以传统的热液成矿理论为指导,发现了地表矿以后,就往往进入了勘查工作的“沉寂”期,一旦引进这种新的火山成矿理论,就会实现一系列新的突破。在葡萄牙-西班牙黄铁矿带和苏联阿尔泰矿区所获得的成果,可以充分说明成矿理论对于老矿复苏和寻找隐伏矿床中的指导作用。
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是一个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运用传统的侵入成矿理论找到地表有显示的几乎全部的矿床和矿点。按照这种观点,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古生代花岗杂岩和石英斑岩侵入体有成因联系;同时,认为依据成矿分带性,浅部是多金属矿化,向下应转化为稀有金属矿化,所以勘查深度比较浅。普查工作主要采用地表和浅部的矿化显示,如热液蚀变、地球物理异常和地球化学晕等“直接”找矿标志。这套方法,前期收效大,后期找矿效果逐渐降低,1945~1970年间未发现一个出露地表的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到20 世纪60年代,火山成因假说已被苏联地质人员普遍接受,尤其是1967年在著名的列宁诺戈尔斯克矿床上发现了火山-沉积型的“里杰尔Ⅱ号”矿层(被命名为“新列宁诺戈尔斯克”),才最终形成阿尔泰型矿石建造是在花岗岩类侵入之前、产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玄武岩-流纹岩建造)中的同生层控矿床的概念。这种火山成矿理论提供了新的普查准则:①矿化受一定的火山-沉积地层层位控制,并根据火山作用的多期性,至少有4个含矿层位,从而揭示寻找深部矿床的前景;②火山成因和火山-构造成因的构造控制着矿化,因此不是首先找侵入岩体,而是要进行古火山再造,查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火山构造与矿结、矿田和矿床分布的关系。按照这种成矿理论部署新的找矿和预测远景区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新列宁诺戈尔斯克”、“十月”等一批大型的隐伏多金属矿床,打破了该区找矿工作25年的“沉寂”局面,并且使该区已知矿床金属储量中,隐伏矿床占50%。因此,A·M·贝博奇金(苏联国家储委主任)指出:“这些矿是由于重新审查和纠正了以前曾对发展原料基地起了积极作用、最近10年已变成发展原料基地障碍的理论观点而发现的”。
应当看到,现有的绝大部分成矿理论是不完善的,不少理论只符合或只依据部分实际资料,而不符合或不能解释同一矿床类型中其他观测资料,所以在一种类型或一个矿床上出现多种理论概念是不奇怪的。这样,我们在预测和找矿中运用某种理论时,心理要有准备,思想要开放,一不宜滥用,二不能绝对化。即使科学的理论,一经滥用,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将导致错误的勘查思想。例如,如果滥用层控理论,把与不整合面有关的矿床看成是层状矿床,在勘查时去找地层单位,而不是去找不整合面。把成矿理论绝对化也是有害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理论的建立,完全排除了花岗岩成矿理论。事实上有许多矿床是多成因的,即使是火山成因矿床中,“花岗岩”近年又以各种形式从“后门”回来了。在加拿大地盾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富兰克林矿床等)底板赋存有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席,在塔斯马尼亚的罗斯贝里矿床下赋存有埋藏岩基,苏联阿尔泰多金属矿床受到花岗岩后期改造,形成脉状矿化等。由此可见,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用处,但可以单独应用的为数不多,也没有一种理论适用于所有矿种。在运用各种理论时,必须思想开阔,不拘泥于一种看法,善于提出问题,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协调的现象(美国克莱梅克斯斑岩钼矿床,就是从“反常地质现象”着眼,建立多期成矿论,“打倒”一次成矿论的),才能有效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3.2 全国金矿区域成矿——信息预测
信息预测是建立在对区域控矿因素(如地层、构造、岩浆、岩相、变质和风化等)等地质信息的归纳和总结,结合物探、化探、遥感等找矿信息来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如金地球化学块体、地学多源信息预测。
3.2.1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分析
首先是利用谢学锦(1999)等的研究成果,从全局观点全面研究、比较全国的地球化学填图资料,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并圈定了多个Au,Cu(Ag),W的地球化学块体(图5)。
所谓地球化学块体(Geochemical block)是指地壳上具有金属高含量的巨大金属异常地质块体。在平面上表现为具有一系列套合的从局部异常(<100km2)、区域异常(100~1000km2)直到地球化学省(1000~10 000km2)、巨省(10 000~100 000km2)、甚至地球化学域(100 000~1000 000km2)的地球化学模式,在垂向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为具有较大规模立体异常的地壳物质体。地球化学块体是由大型和巨型矿床或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矿床密集分布在四周所形成的异常,对预测形成大型矿床的可能性,潜在的资源量,以及区域找矿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全国金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及其谱系图(套合程度、异常强度、面积等)的综合反映(表5,表6),胶东(鲁东)、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松潘-摩天岭、下杨子、康滇地轴、三江、云开、西天山、东天山、西准噶尔、冈底斯-拉萨、湘南-桂北、江南古陆、东南沿海、鲁中南、燕辽和吉南-辽东等成矿区带有较大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是区域找矿布局优选区带。
图5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据谢学锦,1999)
表5 我国部分地球化学巨省与地球化学域级的金地球化学块体
(据谢学锦等,1999)
表6 我国部分地球化学区域异常与地球化学省级的金地球化学块体
3.2.2 利用成矿区带资源量定量预测成果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进行分析
图6 中国金矿成矿远景区带分布图
(据陈毓川等,1999)
陈毓川等(1999)厘定了金成矿远景区圈定的原则和方法:一是以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含金建造分布区作为划分区带的依据。主要包括:①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位构造-岩浆岩带,深大断裂活动带;②早前寒武纪(太古宙—古元古代)变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建造分布区;③元古宙—古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变泥质碎屑岩建造分布区;④中-新生代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建造分布区;⑤显生宙含碳质细碎屑岩-泥质-碳酸盐岩建造分布区;⑥沿深大断裂带产出的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岩带和老基底含金建造分布区内产出的重熔型花岗岩类岩浆岩带。二是已知的成矿区带或金矿化集中区中研究程度较低,找矿前景较好的区带,以及金化探异常有较大规模和较大强度显示的地区。三是以地质构造单元为划分区带的基础,兼顾已知矿化类型的分布特点,以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组合作为确定远景区的前提条件,以金化探异常范围作为具体圈定远景区带的边界条件。不具备化探资料的地区,以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的展布作为圈定远景区带的依据。
根据上述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41个金成矿远景区带(图6;表7),对其资源量进行预测(表8)。其中,金成矿重点远景区带资源量定量预测是以模型区带中已探明金总储量(包括岩金和砂金)与该区带内显示的金化探异常强度之间的关系来建立的。而潜在远景区带由于资源预测评价的主要指标——金地球化学异常资料的缺少或部分地区由于化探测试技术等方面原因造成该类指标不明显而无法使用,区带的资源特征主要依据地质综合分析资料得出。
表7 全国金成矿远景区带一览表
续表
(据陈毓川等,1999)
表8 全国金成矿远景区资源量定量预测结果一览表
续表
(据陈毓川等,1999;潘辉逖,1994)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金成矿远景区带预测资源量与已知储量有较大区别,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特别是西天山、东天山、右江(云开)、三江、康滇地轴、西昆仑、松潘-摩天岭、西秦岭、东秦岭、燕辽、吉南-辽东和延边-东宁等区带找矿潜力很大。此外,冈底斯-拉萨成矿区带的日喀则-拉萨及唐古拉山东端、三江北段的双江-澜沧等成矿区带,工作程度很低,但也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对于金矿的找寻及研究具有较高的战略性指导意义。
3.2.3 利用金矿密集区综合信息预测成果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进行分析
王世称(1999)利用综合信息方法预测了全国范围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远景区空间分布(图7)。在全国范围内圈定出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远景区104个,各成矿区带包含的密集区见表8。金矿找矿远景区集中分布在胶东、小秦岭-熊耳山、云开(桂东粤西)、右江(滇黔桂)、下扬子(长江中下游)、湘南-桂北、东南沿海、滇西、三江、东西秦岭、松潘-摩天岭、吉南-辽北(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及辽北地区)、辽东(营口-丹东)、西天山、胶东和燕辽北部(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等成矿区带内。
图7 中国金矿床密集区与金异常密集区定位预测成果图
(据王世称等,1999)
4 全国金矿找矿战略布局建议
4.1 成矿区带划分
全国的成矿区(带)划分采用五分法(陈毓川等,1999,2003;叶天竺,2004;朱裕生等,2007):即成矿域(与Ⅰ级区带对应),成矿省(与Ⅱ级区带对应),成矿区带(与Ⅲ级区带对应),成矿亚带(或亚区)(与Ⅳ级对应),矿田(与Ⅴ级对应)。级别由高到低,范围由大变小,统称序次排列的成矿区带划分体制。
陈毓川等(1999,2003)和朱裕生等(2007)在综合了全国各类地质资料和现有成矿地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五分法将全国划分为5 大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81个成矿区带;叶天竺(2004)将全国划分为5大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79个成矿区带。这些划分方案经我国20多年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金矿作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地质演化特点阶段、区域的产物,其区域分布受我国统一的成矿地质规律的制约,但金矿床也有自身特殊性。韦永福等(1994)将全国划分为3个金矿成矿域,18个金矿成矿区带;陈毓川等(2001)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41个金成矿远景区带。
本书在全国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综合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收集到的全国金矿地质资料和现有金矿地质成矿理论的认识,将我国金矿成矿区带划分为5大成矿域、15个成矿省和56个成矿区带。
4.1.1 Ⅰ-1 天山-兴安成矿域
Ⅱ-1 吉黑成矿省
Ⅲ-1 那丹哈达岭成矿带
Ⅲ-2 佳木斯成矿带
Ⅲ-3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
Ⅲ-4 延边-东宁成矿带
Ⅱ-2 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省
Ⅲ-5 额尔古纳成矿带
Ⅲ-6 大兴安岭北段成矿带
Ⅲ-7 二连-东乌旗-扎兰屯成矿带
Ⅲ-8 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
Ⅲ-9 锡林浩特-索伦山成矿带
Ⅱ-3 天山-北山成矿省
Ⅲ-10 额济纳旗-乌后旗成矿带
Ⅲ-11 北山成矿带
Ⅲ-12 东天山成矿带
Ⅲ-13 西天山成矿带
Ⅲ-14 西南天山成矿带
Ⅱ-4 阿尔泰-准噶尔成矿省
Ⅲ-15 阿尔泰成矿带
Ⅲ-16 东准噶尔成矿带
Ⅲ-17 西准噶尔成矿带
4.1.2 Ⅰ-2 塔里木-华北成矿域
Ⅱ-5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
Ⅲ-18 桦甸-抚顺(华北陆块北缘东段)成矿带
Ⅲ-19 燕辽(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成矿带
Ⅲ-20 乌拉山-大青山(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成矿带
Ⅱ-6 华北陆块成矿省
Ⅲ-21 营口-丹东成矿带
Ⅲ-22 五台-太行成矿带
Ⅲ-23 胶东成矿带
Ⅲ-24 鲁中南-皖北成矿带
Ⅲ-25 阿拉善-狼山成矿带
Ⅲ-26 中条山成矿带
Ⅲ-27 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
4.1.3 Ⅰ-3 秦-祁-昆成矿域
Ⅱ-7 秦岭-大别成矿省
Ⅲ-28 桐柏-大别成矿带
Ⅲ-29 东秦岭成矿带
Ⅲ-30 北大巴山-武当成矿带
Ⅲ-31 西秦岭成矿带
Ⅱ-8 祁连成矿省
Ⅲ-32 祁连成矿带
Ⅲ-33 柴北缘成矿带
Ⅱ-9 昆仑成矿省
Ⅲ-34 东昆仑成矿带
Ⅲ-35 阿尔金成矿带
Ⅲ-36 西昆仑成矿带
4.1.4 Ⅰ-4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Ⅱ-10 三江成矿省
Ⅲ-37 三江北段成矿带
Ⅲ-38 三江南段成矿带
Ⅱ-11 松潘-甘孜成矿省
Ⅲ-39 松潘-摩天岭成矿带
Ⅲ-40 巴彦喀拉成矿带
Ⅱ-12 西藏成矿省
Ⅲ-41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Ⅲ-42 冈底斯-拉萨成矿带
Ⅲ-43 喜马拉雅成矿带
4.1.5 Ⅰ-5 华南成矿域
Ⅱ-13 下扬子成矿省
Ⅲ-4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Ⅲ-45 江南古陆东段成矿带
Ⅱ-14 上扬子成矿省
Ⅲ-46 湘西-鄂西成矿区
Ⅲ-47 江南古陆西段成矿带
Ⅲ-48 康滇地轴成矿带
Ⅲ-49 滇黔桂成矿区
Ⅱ-15 华南成矿省
Ⅲ-50 东南沿海成矿带
Ⅲ-51 南岭成矿带
Ⅲ-52 钦杭成矿带
Ⅲ-53 云开成矿带
Ⅲ-54 武夷山成矿带
Ⅲ-55 海南成矿带
Ⅲ-56 台湾成矿带
4.2 全国金矿区域勘查规划
将全国划定的56个成矿区带规划为重点勘查规划区带、加速普查区带、战略远景区带和预查探索区带4类。
4.2.1 重点勘查规划区带
此类区带多是我国岩金生产基地,也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在这些区带已经找到和勘查多个中、大型金矿床,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宝贵的地质找矿、地质勘查经验,为了确保黄金矿山持续生产与扩大生产对金矿资源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稳定、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
该类规划区带地质勘查工作以提交大中型矿产地为目标,工作安排以普查、(优选部分)详查为主,外围预查为辅的资源评价工作。
针对这些区带,下一步工作是要做好二次资料开发和第二轮的金矿找矿工作。以地质科研、大比例尺物化探、矿区地质填图工作为先导,加强对已知矿产地,尤其是已探明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工作,寻找有利成矿和矿化富集部位,有效指导探矿工程布置;采用槽、钻、坑探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内主要矿化体进行控制,探求具有大中型以上规模的资源量。
重点勘查区带包括佳木斯、延边-东宁、乌拉山-大青山、燕辽、吉南-辽东、小秦岭-熊耳山、胶东、西秦岭、东秦岭、松潘-摩天岭、滇桂黔、三江南段、三江北段和长江中下游14个成矿区带。这类地区是国家老黄金工业基地所在区或金矿资源接替的重点规划区。
4.2.2 加速普查区带
这些规划区带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好,有一定潜在资源远景,近几年在这些地区找矿上有一定突破,发现了一系列中、大型金矿床。该类型区带要加大基础地质工作投入,提供普查后备基地。工作部署要在资料的二次开发或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基础上,选择重点成矿亚带或成矿远景区开展金矿成矿规律、靶区优选工作。对已知金-多金属成矿区带中具有重要找矿线索和明显找矿远景的地区,通过中大比例尺物、化、遥工作圈定有利找矿地段,对已发现的矿化线索和综合异常开展以预查为主、异常检查为辅的评价工作,发现和评价一批有望取得突破的矿产普查基地,总体查明该区金矿资源潜力。
该类区带是化探扫面等基础性地质重点投入地区;科研立项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料的二次开发或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二是选择重点成矿亚带或成矿远景区开展金矿成矿规律、靶区优选工作。
该类区带包括阿尔泰,东、西准噶尔,东、西天山,大兴安岭南、北段,五台-太行,巴颜喀拉,东南沿海,江南古陆,祁连山、桐柏-大别山13个成矿区带。这类区带是国家金矿产资源普查的重要规划区。
4.2.3 战略远景区带
此类区带从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分析看,是较好的找矿远景区,而且在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一系列金矿床,但此类地区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条件艰苦。对这些地区要立足于远景评价,为黄金生产发展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类区带的主要工作是以现有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和成果认识为基础,以区域成矿理论、成矿系列理论等为指导,从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出发,筛选重点地段开展中小比例尺区域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和遥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优选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利用中大比例尺地(路线调查、矿点检查、重砂检查与工程揭露等)、物(航磁与重力资料处理等)、化(水系加密检查与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等)、遥(高精度遥感解译与蚀变信息提取等)综合方法,加强对各类异常的检查,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并结合对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利用GIS技术综初步评价区域成矿潜力,从总体上推进工作区金矿地质工作程度。
该类区带工作部署以预查为主,开展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远景区圈定工作,目的是重点圈定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该类区带包括北山、额尔古纳、鲁中南、东昆仑、柴北缘、康滇、冈底斯-拉萨、云开和海南9个成矿区带。这类区带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是“十二五”期间预查、基础地质工作重点地区。
其中,额尔古纳为原始森林区,海南要建生态省,虽然这两个成矿区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较大,但矿产资源开发不是其首选方向。东昆仑、柴北缘及冈底斯-拉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潜力,但工作条件恶劣,工作程度低,需加强预查工作。北山、鲁中南、康滇及云开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但近几年金矿找矿工作未有大的进展,需加强基础、预查及综合评价工作。
4.2.4 预查探索区带
此类地区从金矿成矿规律分析上看,有一定找矿远景。近几年也陆续发现一些小的矿床(点)。但是金矿基础地质工作十分薄弱,条件艰苦。
对于这些地区,应开展一些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部署少量区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异常检查工作,优选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同时开展初步评价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预查评价矿产地,为下一步部署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该类区带包括额济纳旗-乌后旗、西南天山、那丹哈达岭、中条山、张广才岭、阿拉善-狼山、北大巴山-武当山、阿尔金、西昆仑、羌塘、喜马拉雅和台湾12个成矿区带。这类地区金矿资源前景不明朗,需要配合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填图和化探扫面工作,开展金矿预查选区和资源潜力的初步评价工作。
各规划区带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即通过侦察探索区带确定远景区带,从远景区带中发现后备普查基地,在加速普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大型项目作为重点勘查开发对象。这种安排在整体上体现为一个完整的、滚动发展的地质找矿规划方案,长期规划为5年,每年再根据新获得的资料和成果进行更新,如此滚动地向前发展。
(张文钊、卿敏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