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为什么会死在秦国的大牢中?
韩非子作为韩国贵族,对于故国多有庇佑之心,奈何韩王并不看好他的法家学说。善于著书、辩解义理,连李斯都甘拜下风的韩非子,在自己的母国却无伸展抱负的良机。韩王对韩非子弃而不用,尊而不崇,认可他有学问的同时,并不推行他的学说。到秦王嬴政,偶然间读到《孤愤》一书时,感叹道:世间竟有如此人物!询问李斯后,嬴政才知道《孤愤》出自韩非子之手,也就是李斯的同门师兄弟。
秦军兵临城下,韩王畏之如虎,启用了以“辩才”闻名列国的韩非子,出使强秦。其实,韩非子不仅不是巧辩之士,还患有严重的口吃,也就是结巴。那么结巴的韩非子,为何会以善辩闻名列国呢?其实韩非子自己并不善辩,但他教别人怎么善辩。在他撰写的《说难》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向君主谏言的理论,可以说是培养辩才的教科书。因此口吃的韩非子,成为了列国盛传的善辩之士,以韩使的身份出使了秦国。
嬴政朝思暮想的韩非子终于到了,于秦廷之上,面对秦廷众臣们的质疑,嬴政力排众议,选择征用韩非子为秦国大员,哪怕他是一个韩人。韩非子和嬴政洽谈颇为愉快,对于韩非子集“法、势、术”为一体的法家思想,他十分赞赏,也不吝夸赞。但直到一件事改变了嬴政、韩非子和睦的君臣关系——李斯提出覆灭六国。雄才大略的嬴政,和李斯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先灭掉最弱、也是最近的韩国,然后步步蚕食。韩非子则提出了“存韩灭赵”的不同建议,先留下韩国,出兵征伐赵国,打开东进之路。
听完韩非子的建议,嬴政十分不悦,灭韩有益于秦,而韩非子过不了故国这一关。“存韩灭赵”之策,韩非子私心极重,他在试图保留韩国,哪怕如此有损秦国利益。李斯此人,深谙权谋之术,而且功利心极强。虽然他和韩非子同为荀子高徒,但对于到来不久,却深受嬴政青睐的韩非子,十分愤恨。于是李斯向嬴政进言:韩非子作为韩国公子,来到秦国本就是迫不得已,他不会尽心尽力为大王筹算的。“存韩灭赵”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韩国,他不会在意秦国的切身利益的。
嬴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对于韩非子他很喜欢,但秦国的基业重于一切。最终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派人捉拿韩非子。在阴冷的监狱内,韩非子试图通过书信,请求嬴政赦免自己的罪行。但面对大权在握的李斯,韩非子小小的要求,也难以实现。披头散发、狼狈不堪地韩非子,眼见在劫难逃,最终服毒自尽,身死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