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式反坦克导弹是如何命中目标的?
“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制导原理也很简单。射手把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制导系统的光学感测器便自动追踪导弹尾部释放出来的红外线,并自动测量导弹偏离瞄准线的距离,随即向制导计算机报告。计算机将导弹偏离瞄准线的数据转换成控制信号,并利用两股导线把控制信号传送至导弹。射击手操纵瞄准镜,使目标落在镜中十字线的焦点上,然后发射导弹,导弹的制导系统便自动操纵导弹,使其导弹和瞄准线保持重合。应付移动目标只需操作方位调整器追踪,使瞄准线始终对准目标,直到导弹命中为止。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都曾广泛使用过“陶”式反坦克导弹。不过,两军多使用机载式“陶”式反坦克导弹。尤其是以色列军队,战争初期,在北线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为抗住叙利亚800辆坦克的凶猛攻击,直升机机载“陶”式反坦克导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南战争后期,美军AH-1式武装直升机机载“陶”式导弹攻击越军坦克,成功率在80%以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战果。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共发射了600多枚“陶”式导弹,击毁了伊拉克军队450多个装甲目标。
“陶”式反坦克导弹为美国在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领域奠定了领先的基础。在此之前,反坦克导弹的最小射程都在几百米左右,而“陶”式反坦克导弹不仅最大射程达到3000米,还将最小射程缩小到历米,扩大了导弹的有效作战范围。“陶”式导弹还率先实现了超声速飞行,破甲厚度达600毫米。为增强机动能力,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将“陶”式导弹安装在车辆和直升机上,从此,车载和直升机机载方式成为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主流。
“陶”式反坦克导弹有A、C、D、E、F等多种改进型:BGM-71C型于1981年装备部队,增加了导弹长度,提高了破甲厚度(680毫米);目前广泛使用的BFM-71E型(“陶”2)于1983年服役,导弹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有所提高,且能在夜间或烟雾条件下发射,导弹破甲厚度提高到940毫米;BFM-71E型(“陶”2A)于1987年装备部队,用于攻击坦克顶部装甲和反液压式装甲,其破甲厚度达到104.毫米;P型(“陶”2B)1992年底装备部队,现在正在发展“陶”2C/2D/2N和“陶”3等型号。该型导弹推进器能量大,射程远;锁定目标技术先进,命中精度高;机动性能强,既可攻击固定目标,又可用于防空。除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装备外,还出售给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