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过程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对现代人来说,“转基因”一词已不再神秘陌生——它是我们时代最时髦的词汇之一。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应用基因遗传技术,将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体内,进行基因新组合,从而改变生物的特性。这样,人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定向改造生物的特性,甚至创造出新物种。这就是转基因工程技术,由此得到的新生物品种就是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动物,它们可给人类提供转基因食品或派上其他用场。
转基因动物的热潮始于1982年。这一年,帕尔米特尔(Palmiter)等人将大鼠和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成功地培育出超常生长的、体重为正常小鼠两倍的“超级小鼠”。
英国科学家将太平洋中一种水母身上神奇的、遇到外来威胁时能释放出化学报警信号的基因植入植物的基因中,使植物在缺水、虫咬、营养不良时,其叶片分别呈蓝、火红、黄色,这就能合理及时地对其灌溉、治虫和施肥了。
日本人找到了一种活性氧化分解力很强的大肠菌过氧化氢酶,将其植入植物的叶绿体中,增强了植物的耐旱性。这种转基因植物在强阳光照射下不供水,5天后叶片仍未变化;而普通植物叶片2天后就发黄了。
英国科学家把细菌中的一种特殊基因植入油菜等芥子类植物的基因中,培育出一种多烃基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根、茎、叶都能制造出多烃基丁酸颗粒,可直接制成各种塑料制品。这种制品的优点是,埋入地下6个月内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利“环保”。
1995年,法、美科学家联手,培育出了一个水稻新品种,它能抵御最常见的黄杆菌传播。接着,继日本科学家将大豆中的铁蛋白基因植入普通水稻,培育出含铁量高两倍的水稻新种之后,在2000年2月14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宣布试种成功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水稻,并很快投入大量种植。
在防治疾病方面,用转基因技术让奶牛、山羊等禽畜制造各种极贵重药物、蛋白质、生物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至1999年,已有人血清蛋白、长效tpA、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凝血因子Ⅸ、αL抗胰蛋白酶、纤维蛋白原、人血红蛋白、乳铁蛋白等获得初步成功,其中抗凝血酶Ⅲ已进入后期临床试验。美国科学家将蚕体内的一种基因植人葡萄中,培育出能抵抗皮尔斯病的转基因葡萄。2000年1月瑞典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黄金水稻”——呈金黄色而得名,给维生素A缺乏病区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这一年,中国河北大学还成功培育出抗虫杨“741”——它有效地解决了“杨絮因风起”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难题。而2002年德国科学家又培育出了预防乙肝的转基因胡萝卜。同年,日本科学家还培育出了转基因蚕——它们吐出的丝,可以织成抗菌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