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发酵中有哪些作用?
“发酵工程”是个新词,但用发酵方法来酿酒、制酱、做醋、做奶酪,却是几千年前人类就掌握了的生物技术。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继续做这些事。但传统方法的发酵过程非常繁琐,费时费力。比如用小麦、大豆等原料做酱油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而且还要准备好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容器。
现代“发酵工程”的做法可就大不一样了。以日本的一家制酱油的公司为例,他们的做法是,将一种耐乳酸细菌和一种酵母菌一起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上,再装入制造酱油的发酵罐。将各种营养物和水从罐顶慢慢地注入,产品酱油就不停地从罐底流出来,形成一个连续生产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品的周期不到3天。
这里提到的发酵罐是现代发酵工程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酵罐高度超过100米,容量可达4000立方米。
发酵工程的主角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通称,它包括了所有形状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一提到微生物,有些人就会皱起眉头,感到憎恶。因为他们想到的是微生物带来了人类的疾病,带来了植物的病害和食物的变质。其实,这种感情是不太公正的。
对人类而言,大多数微生物是有益无害的,会造成损害的微生物只是少数。就总体来说,微生物是功大于过的,而且是功远远大于过。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发酵工程,正是这些微生物在忙忙碌碌,工作不息,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才使得五光十色的产品能一一面世。从“乐百氏奶”等乳酸菌饮料,到比黄金还贵的干扰毒等药品,都是微生物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微生物在发酵过程里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这与它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它们具有孙悟空式的生存本领、猪八戒式的好胃口,还组成了天下第一的“超生游击队”。
孙悟空是怎么折腾也不会死的英雄。微生物的生存本领也好生了得。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强、酸碱度、干湿条件都有极强的适应力,在10千米深的海底,人会被压成一张纸,而有些细菌仍逍遥自在地生活。在零下250℃的超低温下,有些微生物仍不死去,只是处于“冬眠”状态而已。
如果条件适宜,微生物会不断繁衍生长,从没有见过它们自行死亡。而这帮不死的小家伙还极为贪吃,甚至饥不择食。好吃的食品自不必说,连石油、塑料、金属氧化物、工业垃圾和DDT、砒霜等毒药,都会成为某些微生物竞相吞吃的美味。
吃得多,长得快,繁殖速度自然十分惊人。如果一个大肠杆菌能顺利无阻地繁殖,两天后其重量等于地球重量的4倍。
2024-10-1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