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么提出的大自然选择的结果讲的是什么?
就在拉马克出版他的重要著作《动物学哲学》的那一年——1809年,查理·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士洛普郡的希鲁兹伯里小城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祖父也算得上是位生物学家,曾写过《动物学》的书,也提出过和拉马克相似的观点,认为外界环境会引起动物的变化。小查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从小养成爱观察自然的习惯,到处搜集各种标本。他的长辈想让他继承“医学世家”的传统,可他却对医学索然无味,让他改学神学,又同样浪费了时光。
1831年,他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不愿在教堂中当一名牧师,于是经人推荐,以博物学者身份,来到“贝格尔号”。这艘军舰是英国政府派出探测世界各地情况,为殖民事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测定航路和调查资源。达尔文的工作是调查所到地方的植物、动物和地质、矿产情况。
达尔文虽然从小热爱科学,但他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带着《圣经》上军舰,相信物种都是上帝创造,万世不变的。然而,他所观察到的大量事实,却使他越来越怀疑“神创论”。例如,他在黏红土的沉积层里发现一种巨大的古代动物化石和今天仍然生活在那里的犰狳(qiúyú)很相似,但又比现代犰狳大得多。这说明现代动物与古代动物有密切联系却又不完全相同。在南美洲大陆上,他看到相邻地区分布着十分相近的物种,从北到南,可以排成一个系列,距离越远,物种区别越大,可见地理间隔和物种变化也有联系。
达尔文还注意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啄木鸟的爪上下各两趾,适于爬树;长而坚硬的嘴适于深入到树洞内捉虫。树木的种子许多带有钩或绒毛,这使种子易于传播。这些适应性又是怎样形成的?特别有趣的一件事是,他在马尔多纳地区看到一种老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差不多都是瞎子。但眼瞎似乎对它们没有什么不方便。达尔文想,这肯定不是上帝的创造。如果上帝不想让它们看见东西,为什么要创造眼睛?如果上帝想让它们能看见,为什么创造的眼睛又是瞎的?
许许多多的问题使达尔文苦恼,也推动他深入研究下去。他决定从人对动物和植物的选种实践中去观察良种形成的过程。他同有经验的育种家交谈,印发各种调查表,阅读大量书刊资料,观察各种实验。他发现:“在创造有用的动物和植物上,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他就是这样从动植物的选种实践中总结出了人工选择的原理。后来,他又把人工选择的原理推广到自然界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
什么是自然选择呢?达尔文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是一群大同小异的个体。有的个大些,有的个小些;即使是同种器官形状也会略有不同;还有些个体的生活能力比其他个体强些。在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身上,这些差别或许并不明显。但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却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有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才有更多的机会保存下来和繁殖下去。经过许许多多代对这些有利变异的连续选择,有利的特征就会积累起来,变得越来越显著。最后,当某种有利的特征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原物种有了相当的差别,并且使原种不能再和变种进行交配而产生下一代的时候,一个新的物种就诞生了。
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长颈鹿脖子长不是因为拼命想吃高处树叶而变长的,而是因为长颈鹿祖先中有的生来脖子长些,吃高处树叶的机会多,在生存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就容易生存下来得到繁殖。脖子短的,吃不着树叶,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容易饿死。一代又一代,自然环境对长脖子这种有利特征进行选择的结果,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长颈鹿。达尔文把这一规律概括为“适者生存”。
也正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的后代,逐渐分化,变得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从而形成许多变种。达尔文认为,现在看到的多种多样的动、植物,都是从远古为数不多的原始类型中经过自然选择,逐步演化而来的。
5年的环球旅行对达尔文至关重要,他自己说:“贝格尔舰上的旅行是我一生当中最重大的事件,并且决定了我的全部研究事业。”这5年的勘探、考察为达尔文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即使生物间有优劣之差,只要环境许可,它们也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优劣之差,混杂在一起生活下去——这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一样。
生物演化的原因,并不在于自然选择只选留了优等生物,并只是为了其后代的生存而演变。其实,拉马克所主张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全体生物,通过适应而变化的观点,足以使我们的理性得到满足。作为证据,达尔文也把自然选择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并承认起次要作用的因素,是生物基于用进废退的变化、基于环境的变化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这一点上,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观点一致。达尔文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犯的最大谬误,在于没有充分论述独立于自然选择的环境的直接作用,即营养、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拉马克的进化论自不待言,连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只保留了自然选择,余者全被否定,必须形成了新的综合说的理由何在?这是肯定还是否定获得性状遗传,承认或者摈弃自然选择。所以,进化论以此为标准,分为拉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两大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