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因特网的发明和应用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因特网如同一张蜘蛛网,即使一部分网线中断,整个网络仍完好无损。它的首次通信,即数据包交换,是1969年在美国南加州两个实验室的计算机之间进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垒的工具,使人们廉价地获取各种知识成为可能。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100年前,人们要给异地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依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电脑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遥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于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现实生活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预计2005年可达到7.65亿,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联成为一个“地球村”,全世界正在为此构筑一个“数字地球”。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曾经下过一个重要论断:“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系统的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的时代。”
1968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一种设想: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网络系统,类似蜘蛛网,它的特点应该是没有中心,一旦战争爆发,一部分网络被破坏,其他网络可以照常工作。为此,美国国防部在其下属的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成立一个专家小组,专门研究这个所谓的“蜘蛛网”系统。研究人员把若干小型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当时把这一组计算机称作信息处理器,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统,在局部系统遇到破坏的情况下,整个系统照常运转。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国防部就建起了一个计算机网络的雏形——ARPA网。ARPA网由4个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3个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另一个设在内华达州。尽管ARPA网还处在研究阶段,但是由于它运作顺利,很快在学术界传开了,人们纷纷要求加入ARPA网。
1972年,研究人员首次运用ARPA网发送电子邮件,便获得成功,这标志着网络开始与通信相结合。进入8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从美国传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门和大学的范围,然而它的商业潜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国的注意。
把时间拉回到1955年,美国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阿尔伯特·戈尔在美国国会提出一个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州际高速公路法案”。戈尔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国中部地区正在从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制造经济。一个高效州际系统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资输送给更多的人,从而加速经济发展,使制造商和消费者均能受益。这个法案的提出,为后来建立和发展因特网(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舆论基础。
36年后的1991年,老戈尔的儿子国会议员阿尔·戈尔向政府提出,资助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法案,他把这个项目昵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当年的11月签署了这一法案。可以说,美国从此才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阿尔·戈尔担任副总统。他们执政的第一年,便成立了由戈尔主持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同时以政府的命令,发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命令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硬件、软件、技能的综合,它使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计算机和业务机构的联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对这个项目作了发展规划,其长期目标是:用15年到2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的、最终是全世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即因特网。
因特网的发展比预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