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古典小说的传播,主要依靠广大评书艺人的讲书,为什么谁评书是“历史文化的倾诉者”?
评书,一个在现在不常被人提及的一项艺术种类,即使提起也是将它与相声小品混为一谈,但它却在华夏历史上长期有焕发着生命力。
现代评书起源于明末清初柳敬亭,但在当时还是以说唱形式存在,到光绪年间传入皇宫,便是除去了唱一部分,也是在那时将评书的艺术形式定了调。
评书先生在很多历史剧情场景都是有的,但一袭长袍一张红木桌一块惊堂木的评书形式也是在清朝才固定下来,在之前表现形式众多,“评书”的叫法也异地而已。
有叫评词、评书、讲古、评说等等,每个地区由于方言不同,讲述方式也各有各的特点。评书在华夏历史上很早便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或者说它在古代便是属于“自媒体”的一种。
古时候信息传递方式相比现在非常落后,人们对于新事物的了解局限于书信以及他人口口相传,而在那些能识字便是先生的年代,靠阅读掌握信息必然是少部分人可以做到的,那这个时候“说”便显得非常重要。正因如此,评书的出现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产生,他们将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口口相传,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最通俗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意义。
《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代名著,很多精华也是在作者通过“评书”的方式吸取提炼而完成的作品。
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于“评书”的需求看似逐渐减小,但其实恰恰相反,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听着看着“评书”。
讲故事艺术的特点是节奏清晰,故事与理性的互动融合,情节的起伏,语言的简单,在弘扬儒家正统思想方面,平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北方人应该知道单田芳,他是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讲故事的舞台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有众多的代表作。他的声音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实,他在书评中使用的语言非常普遍,但也有一些东西让人上瘾。这种语言很普通,再普通不过了,但它有一种书中罕见的味道。只有听他的点评,才能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真情。
现在不管是讲故事还是讲故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故事的时候没有风景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演员的嘴用于口头表演;在表演中,演员的嘴、噱头、手、眼也用于创作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生动、生动、富有感情的精湛艺术特色。
现在我们就能知道民间老百姓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再往后,在宋元的话本里又能看到诸多江湖故事,各类型都有,从叙事,记人到感世,这些民间故事不再只是士大夫语言,很多都是直接说故事,情节有很多意外之笔,描绘人物,单田芳将这种手法延续了下来,而且进行了创造。
所以说评书艺人是历史文化的倾诉者,他们在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