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元大仙到底是谁,孙悟空大闹五庄观隐藏着什么?
在《西游记》中,自从第十三回起,唐僧从河州卫翻越了两界山进入了鞑靼的地界,并在这里收了孙悟空这位徒弟。“鞑靼”人的地界在哪里?不同朝代“鞑靼”一词所指代的地域有很大的不同。《西游记》是明人所著,因此“鞑靼”一词应按明朝时期的概念理解最为合理。在明代,“鞑靼”代指蒙古高原由蒙古族建立的鞑靼政权,又作达旦、达怛。明朝建立后青海河湟地区的蒙古土司们投靠了中原中央政权,但明朝依旧延续了自元朝以来的土司制。土司制是中央政权属下的、针对边区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治”政策。
单从民族学角度认识的话,青海河湟地区是明朝统治下的“鞑靼”人的地域。直到后来的清朝,在中原人视角中青海土族先民仍被认定为蒙古族。站在《西游记》作者的角度来理解,鞑靼的地界是从今天的甘肃省与青海省边界就开始了。
第二十四回中的“五庄观”映射的是西域哪家寺院呢?这就要看《西游记》作者笔下的“观主”是什么摸样。作者写道:“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在第十三回中出现一个“镇山太保”刘伯钦,他映射的是汉高祖刘邦,那么这里的“镇元子”自然指的是吐谷浑王国始祖。一句“混名与世同君”也在提醒读者这里的“镇元子”就是“吐谷浑”,因为句子“混名与世同”的意思就是说此君的名字与这个世界的名字相同,“吐谷浑”既是人名又是国名。“镇元子”也有最原始的“镇山太保”之意。
“三清”等是中原道教元尊,能与他们称兄道弟的人物肯定是吐谷浑王国中的萨满教祖师。北方胡人有自己的宗教系统——萨满教。萨满教供奉的是“天神”,所以在五庄观内不供奉道教元尊,只写“天地”二字。由此可以看出,“五庄观”并非道观,应该是一座萨满神殿。
镇元子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为什么是“四十八个”?魏晋时期道教神仙已十分庞杂,但散乱无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写的《真灵位业图》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开始出现。在这神谱中,陶弘景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设一中位,有一个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
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以此分级,秩序井然。各等级除了中位主神外,还有左右诸位神仙,数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级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级左位50余神,右位30余神。29+19=48。原来《西游记》作者在这里套用了道教神系之数。在孙悟空口中说出了数字50(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人参果树上原本有30个果子。
“五庄观”并非道观,这些来自道教的数字会不会另有所指?
在老青海人口中倒是有个与道教数字无关的数据:“一口说北京,四十八马站”,按旧时里程计,一马站为八十华里。从青海到北京骑马四十八个日夜。
如此说来,镇元子的“四十八个得道的徒弟”映射的就是“四十八马站”!“今日带走了四十六个去了天上”意思是这四十六个马站在天朝的地界。“留下两个看护庄园老家”,意思是鞑靼地界中有两个“马站”。从鞑靼的地界青海民和县往西两个马站走八十公里应该到了平安驿。余下的路途要用树枝上的三十个“果子”来表征:树枝是分叉的,道路也要分岔了。从平安驿分岔?只能往北走(昆仑山在北面)。
这树上的果子在开园的时候费了两个,这里是不是在暗示这余下的路程也要费两个“三十”?《西游记》作者如果真有此意,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五庄观”就是郭隆寺(佑宁寺前身)无疑了!因为郭隆寺离平安驿正好六十里。这六十里路程不够一站路,也就有了孙悟空口中的:“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这个地方的数字“十”和“五十”也好像在暗示要去郭隆寺还需经过名为“五十”的村子似的。巧合的是,现实中在郭隆寺山口处真有一个名为“五十”的村子。要从五十村再去郭隆寺也正好是十里路。
确定了“五庄观”的地理位置以后,该交代“五庄观”的历史了。镇元子留下了二童子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这名字中透射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一所院子中如果供奉的是“神仙”,神仙走了,照看院子的也只有地上的清风和天上的明月了。“清风”和“明月”同时也代表着胡人国土中的“江山”和“社稷”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能在名称“五庄观”三个字中表现出来,“五庄”指五个庄子,郭龙寺本来就是五大部落联盟的会议中心,当地另有名称叫做“五大囊”,其中有五个活佛系统,分别是:“松布活佛”、“土官活佛”、“章嘉活佛”、“却藏活佛”和“汪家活佛”……“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这也是例证。
一千三百二十岁?该数字很具体。该数据应该代表一段历史时期,起点该是何年?“五庄观”的原型既然是吐谷浑的萨满神殿,那么该时期的起点应该是吐谷浑王国的起点。
史书载:“吐谷浑(285—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领袖及其所建国名,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算算看:285+1320=1605。减去虚年1,等于1604。
“清风”的岁数竟然是佑宁寺前身——郭隆寺的诞辰纪年!
“明月”的岁数之谜:285+1200=1485。减去虚年1,等于1484。我们翻翻历史,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一年中会发生很多事,但与《西游记》万寿山五庄观能扯上关系的就这条信息:“成化二十年(1484)秋季,陕西、山西、河南发生大旱灾。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郑时等上奏说:陕西连年大旱,至今更烈,饿死之人满路皆是,有人气还未绝,已被人割食。巡抚山西左佥都御史叶淇上奏说:饿死者不可数计,父弃其子,夫卖其妻,甚至有全家聚哭投河而死者。宪宗命免其税粮,由南京、江西等地转漕运粮六十万石由水路运至河南,分发三灾区。成化二十一年正月,遣官发帑金二十五万赈济。”
唐僧师徒在五庄观中吃到了一种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西游记》作者用小道童“明月”的岁数暗示了公元1484年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次罕见灾难来反衬“人参果”的珍贵。这也表明了《西游记》作者的一种态度,他认为青海地区,特别是河湟地区绝对是人间天堂、神仙居住的福地。
郭隆寺背后的圣山至今没有个像样的名字,若按《西游记》作者的意思应该取名为“万寿山”!
只见那座山,真是好山──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
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
郭隆寺附近的山峰也有了名字;山上的奇形怪石也有了名字!
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郭隆寺(佑宁寺)景区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也。
被称作“草还丹”的、所谓的“人参果”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还要看摘取该果子和食用的方法。
当清风和明月用金击子敲下来的两个果子拿给唐僧吃时,先看看唐僧的反应:“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那两个童儿,见千推万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
唐僧是中原僧人,什么样的果子没见过?唯独见了人参果做出了这样强烈的反应。读者们皆以为唐僧愚钝,实际上逆向思维一下,唐僧断然不肯吃的食物是什么?唐僧看得很明白,清风和明月拿给唐僧的恰恰是唐僧不能吃的东西——肉。饥荒时若有肉僧家亦可食,但在这观里年丰时稔却也吃起“人”了?唐僧的判断一点也没错,前面已有交代:“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什么样的肉类结在树上?且与小孩相似?
老青海人一定猜出来了,《西游记》作者是在映射“宰羊”的过程。宰羊时,剥了羊皮后要挂在树上,然后屠家将那羊肉一块一块剔下来,放在副手的盘子中,断不能掉到地上。所以才会有:“二童别了三藏,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