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希望你们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希望你们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lzplzplll
高粉答主

2018-11-14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万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士大夫走上政治舞台的充分体现。这一阶层,为了争夺权力、扩大影响,思想特别开明,热衷招纳人才,由此出现了“养士”的热潮,这些宾客中,不乏优秀人才,给士大夫阶层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

扩展资料:

百家争鸣出现的前提

1.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家争鸣

winds
推荐于2018-10-12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winds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3700 获赞数:322715
个人比较热爱文学,阅读过很多文学作品,对文学类问题比较擅长。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原因分析: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10-07-31 · TA获得超过2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1万
展开全部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你可以先去知道和百科看看,历史书上也会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啡祢⒏娶メ
2010-07-31 · TA获得超过17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6万
展开全部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三历史参考书上就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有两个可能答案: A.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B.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与变革中 。选哪个合适?为什么?

可以说是B ,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和变革,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中央权利不集中,则下面就会乱,一乱,就会出现很多思想。 没有大一统,存在竞争与人才流动机制! 李斯在决定离开楚国前曾说“厕所里的耗子一个猥猥琐琐,蓬头垢面的,见了人就胆战心惊;而粮仓里的耗子却一个个肥头大耳,昂首挺胸的,见了人也不躲,耗子是一样的耗子,完全是由于环境不同啊”! 百里奚是虞国人,在楚国混到了奴隶的份上,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来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商鞅与吴起是卫国人却显名于秦、魏。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有这样的流动机制,才会出人才。在魏国是反动分子,到了秦国也许就成了革命先驱了! 而大一统后,这样的机制没了生存的空间,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百家争鸣”了!

也可以说是A ,社会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而经济的发展就直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那是它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两者都有道理,但也不全对,比如封建经济随后的百年也都在发展,而且更快,清朝是封建经济最高蜂,它怎么没出现百家争鸣呢? 因此,只有存春秋时有"百家争鸣",说明社会处于变革中,才是根本原因。

一定的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诸子百家也不例外,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来看,我国正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群雄逐鹿,割据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引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化。总而言之,就是因乱世而成。文化服务于统治,统治阶级必定会采用对其有利的、符合其统治思想的文化,而对于不利于自身的文化,采取压制甚至废除的方法,诸子百家以及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有力的证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31
展开全部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洁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土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